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地位,要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达到这个地位的能力。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去追求能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本领。”
这段话与《学而》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孔子多次这样教导他的学生,做人要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不要去跟他人比能力,比财富,比地位,一切不如意都由自己造成,解决不如意的治本之法就是要认清自己,一切向内求,反求诸己,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能力不足,机会再多也很难把握住。如果侥幸得到了与自己能力不相称的地位或名誉,也会别人一眼识破,是马就出来遛,是骡子的话倒不如躲起来好好修炼,别出来丢人现眼。《大学》里说:“诚于中,形于外,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意思是一个人的内心都会反映在外形上,别以为能掩饰,人家一眼就能看透你的心肝脾肺肾。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所说的道一直贯彻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出门之后,其他学生问曾子:“孔夫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呀?”曾子说:“夫子说的道就是忠恕之道而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二者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所以君子当成人之美,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中的经典语录:“all for one,one for all”,“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外国版的忠恕之道。古代当官最大责任是什么?读《资治通鉴》就能知道,为官第一责任就是“举贤才”,就是为国家发掘、提拔人才。《大学》里说:“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说明选贤任能的重要性。刘邦选贤任能,开创了大汉王朝;康熙选贤任能开创了康乾盛世。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共产主义的事业是无限,所以作为单位领导,最紧要不是自己做多大的事业,而是提拔优秀人才,一代一代来接力传承伟大的事业。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谈事情只关心符不符合道义,小人谈事情只讲有没有利益可得。”
现代社会可悲之处在于几乎看不到“喻于义”的君子,无论谈什么事情,人们都在考虑是否有利可图。我们警察队伍不也如此?选择性的办案件,对领导重视的、交办的案件特别积极,因为有利可图嘛;对老百姓芝麻蒜皮的小事情置之不理,既浪费精力,又得不到领导的表扬,无利可图嘛!有案不立,有警不出,有事不办等等的顽瘴固疾屡见不鲜,问题不容小觑。有时候与朋友、同事们聊天让我觉得很悲哀,他们谈论的主题永远离不开谁升职提拔了,谁买车买房了……整一个现代版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啊!倒不如小区门口的保安大爷成天讲些天下大事来的好!当与诸君共同反省,努力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好人好事要看齐,见到不好的人与不好的事情要对照反省。”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是很少人能做到,问题的关键在于人都有嫉妒之心与傲慢之心,看见单位里面哪位同志被表彰了,被提拔了,心里就会想:“他算什么东西,凭什么?”;看见有人被通报批评,被处分了,心里就会说“活该”。如果无法克服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人生的感悟与事业是很难进步的,圣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圣人永远觉得自己德行还不够,所以要不断地修行提高自己。失败的人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故步自封,画地为牢,所以永远无法突破现状与固有思维。同行都知道,现在确实对某些典型人物的宣传有点过头,连被宣传的本人都会觉得惭愧,但我们何必去管那个典型到底有没有如此优秀呢,不妨把关注点放在要宣扬的那个精神本身,向那种正面的思想去学习,去靠近,要有正能量,积极看待一切事物,这样才能带来自我提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劝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也要恭敬地对待自己父母,不要违背父母,虽然自己很操劳,但是不要怨恨。”
父母当然不可能什么都是对的,但是父母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关心自己并且不求回报的人。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做事情可能越来越糊涂,可能经常犯错误,我们就要以巧妙的方式去劝阻自己的父母。态度太刚猛,说话太直接就容易让父母生气、伤心,会破坏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现在的骗子们很聪明,很有耐心,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与孤寡老人周旋,打感情牌,谈家长里短,对老人的关怀无微不至,最后让一些老人心甘情愿往骗子的卡里面转账汇款。警察经常碰到这样的老人,有时候再怎么苦口婆心劝也徒劳,面对这种情况,就要“劳而不怨”,劝一次不够就多劝几次,直截了当不行就要想其他方面来“曲线救国”,比如拿出比骗子更大的耐心与诚心跟老人聊天、谈心,还可以通知老人的子女、朋友来一起劝说等等,方法不是没有,心诚是关键。这种社会现状也在提醒我们自己,要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要不然你父母就要去小区门口花几万块钱买那些“孝顺”的传销人员的保健品了。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也先要找个方法安顿好父母。”
读书就要读原著,还要读完整,很多人只拿前半句“父母在,不远游”说事儿,所以有人要打倒孔家庙。如果父母在世就不能远游的话,那古代读书人还怎么进京赶考?官员怎么去各地任职?将领们怎么去镇守边关?断章取义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用心险恶,我们在接受信息时一定要警惕。学者对“游必有方”的解释有所不同,一种解释是:“如果远游,就要告知父母去处。”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解释是:“父母年纪大了,游子远行时,也要找到一个安顿好父母的方法。”我更倾向于后者,游子远去,即是告诉父母去哪儿,也改变不了远行的现实,更何况有些保密工作不允许透露任何行程,那么就是不孝了?当年两弹一星的功勋们可都是隐姓埋名多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干什么,所以重点在于安顿好父母,这也体现了孔子“老有所养”的理念。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知道父母年纪上去了,一方面很喜悦,因为父母越来越高寿;一方面又很担忧,因为年纪大了就身体就越渐衰弱,更加接近生命的终点。
我们有多少人记得自己父母生日、年龄,甚至身份证号码?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要经历的,但是真的不敢去想父母离开自己的那一天。请大家善待父母、关爱父母,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人的话不轻易说出口,就是怕自己不能说到做到。”
可见春秋时期道德衰微,说大话的人已经很多了,所以孔子要以古者为榜样。孔子说的古者是指尧舜禹汤时期的人,那时候民风淳朴,人人讲礼,诚实守信,而不是像春秋时代,更不像现代,偶尔有一两个诚信的人。以前是全民诚信,现在难得出来个诚信的人就能被立为楷模,大加宣传,可见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试想一个社会里,人人都道德高尚,还有什么典型好树立呢?所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回到主题,正所谓轻诺必寡信,说话一定要谨慎,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到的能力后再决定是否要说出口,《中庸》里说:“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意思是说话时要考虑到自己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考虑否是到与自己所说的话一致,君子怎么能不笃行实践、言行合一呢!
人民警察是公职人员,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与法律的威严,对待人民群众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明明是一个很难侦破的案件,却对受害人说肯定没问题,这不行;在审讯的时候,明明不能满足嫌疑人的要求,却为了案件进展而轻许诺言,这也不行,这种工作方式看起来能解决当下的问题,但一定会使矛盾与问题越积越深,为今后埋下祸患。对待工作也要实事求是,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的事。有些同志喜欢在领导面前大喊一句“保证完成任务”,你能保证完成任务吗?这个世界上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吗?这就是说大话,说空话,我们只能尽力完成,谁也不能保证完成。还有就是中国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日本人传染了,喜欢在体育比赛中都高喊“必胜”,哪里有必胜的事情?失败的结果一点不比胜利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大来就是道德沦丧,说小来就是羞耻心没有了,口号喊归喊,最后做不到也没关系,没羞耻心,不以做不到为耻。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为对自己约束、克制而我造成过失的情况是很少的。”
这句话就是要我们做人做事有原则、有底线、有敬畏心,这样很少会有过失。人民警察的条条框框很多,各种“严禁”“不准”“必须”“注意”…可谓从严治警一本书啊!但要知道的是从严治警也是出于爱警,现在社会上的诱惑太多,而人性比较经不起诱惑,规矩多一点,约束多一点,就不容易走偏。要知道现在能安全退休,平安降落不是那么容易的。穿上这套警服很不容易,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不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时刻刻戴着紧箍做人做事!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迟钝,工作行动要敏捷。”
《学而》篇里面说了哦,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夸夸其谈,口若悬河,那基本上没有多大的能耐,也没有什么仁德。《道德经》里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从命里学上来讲,唠叨的人命一定不会太好,你去看自己的脸,眉毛不会说话,看不见,听不到,但是眉毛的位阶最高;嘴巴的功能多很多,但是嘴巴在脸部的最低处,位阶最低,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值得大家思考一下。不知道为何,现在很多学校喜欢举办辩论大赛,更可笑的是所谓的论点都是随机抽取。真正的辩论应该是为了捍卫自己所坚持的真理而辩,孟子也说过他对杨、墨之学的辩论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不是为了取胜而辩论。可如今的辩论大赛往往是为了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观点去诡辩,利用语言的技巧去压服对方。这样的人就如同美国议会里狡诈的政客,只讲利益,不讲正义,真正的君子“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过要做好公安工作,对内与对外的态度要有所不同。对内是要少说话,多干活,善于干活,侦查工作讲究的就是这个“敏”字,既要有敏锐性,又要有敏捷性;对外则不能一味呆板的“讷于言”,“讷于言”是一种自我修养之道,但做群众工作需要善巧方便,要思维敏捷,博学多知,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逻辑清晰有条理,要不然词不达意,造成群众的误解,就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崇尚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
这句话印证了“有朋自远方来”,其中的“朋”字就是指志同道合的人,不要担心“德孤”,志同道合的人会从远方而来。现代社会崇尚金钱与利益,这金钱、利益也现代人的“德”,所以现代人一点不孤单,身边充斥也讲金钱利益的人,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真正讲道德的人好像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但放心,只要栖守道德,精进不断,久而久之,磁场变了,身边的人、事、物一定会改变,是好的方向变。比如从现在开始,戒掉没有意义的饭局,养成跑步的习惯,你就会慢慢进入一个热爱跑步的圈子,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大神;从现在开始,业余时间停止无休止地刷抖音与网络游戏,每天看两小时书,久而久之,你就会远离网红与网瘾,开始亲近读书圈、文化圈,认知越来越高,学识越来越渊博,命运就开始改变。《道德经》里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也正是“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可见不管什么学派,真理都是想通的。
“反者道之动”,有智慧的人都会以正反两个方向去思考问题,就“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而言,我们可以受到的另一层启发就是如果你想要改变这个世界,那就先改变自己。比如你在单位上班,总觉得所有人都太功利,真心干事业的人太少,那么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自己身上,或许因为自己的思维定式与成见所造成的,也或许是因为你自己有功利心,干活不认真,动机不单纯,所以才认为别人也是这样的。单位里面,同事是自己的“邻”,如果你自己崇尚道德,认真工作,与人为善,那么同事就会慢慢被带动,被感化,久而久之就都成为了有德之邻。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是君子就不怕孤独,诚意必能感化小人,第四章《里仁》就到此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