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关中地区一项绵延300余里的大型水利工程,竟源起于一桩间谍案!
战国中后期,韩国俨然已沦落为七雄中最弱势的一个国家
这条水渠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的“郑国渠”。
作为疲秦计实施载体的郑国渠,为何能顺利上马?
战国时期的关中平原,原本土地贫瘠,降雨量稀少,粮食产量不高,根本无法满足秦要大出天下的国力需求。
公元前246年,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来到秦国,愿为秦王修建一条引泾水到洛水的人工河,使泾水沿岸的干旱土地得到灌溉。
秦王政闻之大喜,任命郑国为水渠修建的总指挥。
疲秦计的暴露,引出了著名的历史典故《逐客令》与《谏逐客书》
在郑国渠修到一半时,韩国疲秦计的阴谋暴露了。
“郑国原来是奸细!”这一事件在秦国朝堂上引起了激烈反应。
大臣们认为,客卿入秦,大多都像郑国那样,是为了母国的利益而对秦的图谋不轨。
嬴政大怒,随即颁发了《逐客令》,驱逐六国在秦人士。
时任客卿的李斯本是楚国人,自然也在被逐之列,他愤然上奏了《谏逐客书》。
嬴政看后深为所动,遂废除逐客令,允许各国人才留任效力秦国,甚至连事件发端者郑国,也能继续督建完成郑国渠。
后来郑国渠的建成,使得关中平原成为最早的“天府之国”,从而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夯实了物质基础。
李斯的《谏逐客书》,倒逼秦国确立了重用客卿的人才政策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的《谏逐客书》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主旨劝说秦王欲成大业,必须不拘国别,惟才是用。
它不但打动了秦王政收回逐客成命,还促使六国客卿得到了真正的重用。
自此,在尉缭、李斯等重要谋臣的策划下,秦国开始派遣雄辩之士暗中出使六国。
他们以黄金珠宝,或拉拢各诸侯的名士大臣,或离间其君臣关系,使得日益衰弱的六国朝政更加混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