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兄弟们为什么命运悲惨,看这最是无情帝王家

《诗经》说: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但对皇室兄弟来说,这只是美好的幻想而已。皇帝的兄弟们,贵为王爷,却大多命运悲惨,不是被杀,就是被圈养,大家一起来看看这“最是无情帝王家”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春秋:齐桓公登基后派兵攻打收留兄弟公子纠的鲁国,他给鲁国的议和条件这样说: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也就是使用武力逼迫他国杀死自己的兄弟。

秦朝:秦二世胡亥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众人拥戴的长兄扶苏,正式称帝后,陆续处死了所有的兄弟,对姐姐妹妹也不放过,史载:"十公主戮死于杜"。

三国:曹操长子曹丕称帝,想寻由头杀弟弟曹植,于是说:父亲在世时总说你聪明,那今天我限你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出,就治你欺君死罪!于是有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当时放过了曹植,后来曹植还是英年早逝在深重的恐惧之中。

隋朝:隋炀帝杨广弑父夺位后,伪造隋文帝遗诏,赐死前太子亲哥哥杨勇。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刺杀了太子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传位,随后又下令处死李建成、李元吉的众多儿子们。

清朝:雍正经过“九龙夺嫡”登基之后,下令囚禁众多兄弟,有些甚至死得不明不白。

历朝历代的王爷们即使没有被直接杀死,也受到来自皇权的重重限制,虽然名义上是王爷,却形同黄金囚室里的犯人,如不得离开封地、不得与其他王爷见面、不得结交朝廷官员、不得干预政事等,即使是这样遵规守纪,还是难免皇帝寻找任何由头来降罪。皇权之斧,时刻悬在王爷们头上,所以也不奇怪历史上许多王爷生活比较颓废奢靡,因为他们不能奋发图强,也不敢奋发图强,有一双高高在上的眼睛时刻看着他们一举一动。

不仅在中国,在其他地方也同样上演围绕王权兄弟相残的惨剧,奥斯曼帝国竟然还将君主屠杀兄弟的潜规则给制度化了。奥斯曼帝国曾发布律令:继位的苏丹为了更好的秩序而杀死他的兄弟们,这种行为是恰当的。

在历史记载上寥寥几笔就淡淡地带过了无数的杀戮,然而偶见一些只言片语却令人感受到了当年皇子皇孙们的惶恐与悲哀。宋孝武帝之孙刘子鸾,这个才十岁的少年临死前说:“愿后身不复生王家。”十三岁的宋顺帝刘凖被逼退位时说:“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子家。”隋炀帝之孙杨侗死前也悲叹说:“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

从大量的兄弟相残的历史事件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杀戮本质上都是被同样的力量所驱动:权力。在那个年代,世袭权力的基于血统,众多皇子都是先皇的儿子,谁都有机会有资格染指皇位,在争夺这唯一的皇位过程中就开启了杀戮模式,在决出胜者名分已定之后,皇位上的胜者依然坐立不安,兄弟们什么时候会再次聚集力量再来争夺皇位,或者别有用心的势力会以兄弟们的皇族血统为旗帜策划阴谋,于是在这场零和游戏里面,有的帝王选择了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屠戮,有的帝王选择了监视圈养的“不杀之恩”,选择的背后是对时局影响和皇位稳固的种种考量。从历史上来看,得位越正、权力越稳固的帝王,杀戮得越少,因为残暴的杀戮往往是出于自身的恐惧,拥有足够的力量和安全感则会极大抑制屠戮的冲动,所以大王朝中期通常很少出现大规模的杀戮。

现代的我们来看这些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血淋淋的事实的时候,总会感到一种隐隐的难受,触痛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亲情人伦。其实古人也对骨肉相残深为痛憾,《资治通鉴》中记载,宰相李德裕对唐文宗说,“昔玄宗以临淄王定内难,自是疑忌宗室,不令出阁,天下议皆为幽闭骨肉,亏伤人伦”,因为唐玄宗自己是藩王出身夺取了太子之位,所以登基后特别忌讳其他藩王兄弟效仿自己,极其严厉地监视限制囚禁兄弟们,而唐文宗对李德裕这番话也深表赞同。更进一步,古人多次提出了看似“反智”的“立嫡不立贤”的规则,试图用此来取缔皇子们争夺皇位的竞争空间,实现权力的稳定不流血交接,毕竟嫡不像贤那样能引起激烈的争议,也不大因个人后天努力而改变。但是,种种用心良苦的措施,往往在皇权的诱惑和压迫下归于无效,依然血雨腥风,阴云惨惨。

帝王之家,从来没有什么“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的只是只是“胜者为王君临天下,败者为寇乞活于世”。

我是五点砍柴,原创干货,专注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效率提升,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五点砍柴。

你可能感兴趣的:(皇帝的兄弟们为什么命运悲惨,看这最是无情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