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亲人的离开| 我真的已经是个成熟的大人了吗?

二十几岁,青春最好的时光,可以放心大胆地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

三十几岁,往前看,梦想触手可及;往后看,家人永远会守在厨房,为你准备归家时的饭菜。

可是永远到底是多远?

不远不近,每一秒过后都会有人拉下永远的闸门,一切暂停,黑暗来临。



1 . 关于失去

我第一次感受到亲人离开的恐惧,是在高一那一年。

外公的身体一直不好,最后的时光里被哮喘拖垮的、瘦瘦的他,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初中升高一的暑假,学校安排我们提前学习新学期的课程。

热热的夏天,阳光好像也很好,可乐好像也很甜。这一切的好,从我看到爸爸妈妈出现在班级门口时,发生了的变化。

教室、操场、校门、马路、医院。

还没来得及等我反应,就已经到了外公的病房门口。一家人都在。我记不清,到底是谁边拉着我边说:“快进去看看吧,去好好地看看外公最后一眼!”

什么是最后一眼?我不知道。

只是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下一秒,怎么就已经回到了病房外面。

妈妈用一种我分不清楚是失望、还是责备的语气对我说:“怎么也不跟外公说句话啊!”内心的恐惧终于在这一刻爆发,我支支吾吾的回答:“我害怕。。。”

眼泪和这句话一定早就约定了吧!同时出现。

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直面死亡。

接下来的几乎每一天,睁眼闭眼,脑海里都是瘦瘦小小的外公,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被呼吸机带动着的胸腔,上下剧烈浮动的画面。

这种感觉持续了好几年。

直到大学的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到外公的追悼会上,亲朋好友都在,我看到他就像每天清早起床那样自然地睁开了眼睛,笑着对我们说:“我要走了,再见啊。”

好像就是从那天起,那个画面终于在我的脑袋里停住了脚步。

如果死亡是必然的,那至少我们可以选择面对死亡的方式。我好像开始对死亡有了正面的认识,不再像个小孩一样,只顾着害怕和哭泣。

可是,面对亲人的离开,我真的已经是个成熟的大人了吗?

后来回忆起来,当时的我还差的远呢。



2 .关于释怀

大二下学期,青岛的冬天在这一年异常的冷。

躺在宿舍床上的我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奶奶住院了,已经帮你订好了机票。”电话挂断的瞬间,我就收到了航班延误的短信提醒。我边安慰自己没事的,边集中注意力计算去机场的时间。

事实上,当时的我坚信一定会没事的。

从六岁记事起到二十岁,奶奶病危过不下五次,每次医生都能“幸运地”从死神的手里把奶奶救回来。医生总是说: “对于身体不好的病人,急救反而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因为病人的身体总会第一时间发出警告,提醒病人家属提前送医。”

北京大雪,中转航班取消。不知道该说自己是幸运还是不幸呢,我竟然和同样从北京中转的爸爸,合并到了一架飞机上。经过了二十多个小时的延误、起飞、取消又再起飞,再回到这个我熟悉的充满童年回忆的院子里,奶奶家的窗户下面已经摆满了花圈。


我能做到比以前更成熟的。

我已经是个大人了,虽然每秒都是煎熬的。

面对奶奶的突然离开,我可以在回家前尽量保持冷静,换好衣服。我可以在躲起来偷偷哭鼻子之后,继续整理打包好奶奶的衣物。

但是亲人的突然离开,总是经不起反复推敲的。

也有不解,为什么早上起床奶奶还在和弟弟打电话,突然就走了。也有不甘,为什么之前的术后复查,医生明明说恢复的很好,突然起搏器就不工作了。

后来婶婶说,原来医生还是向往常的每次一样,来的很及时。

抢救时,护士激动地说:“还可以听到心跳,还有救。”又电击了很久才发觉,原来啊,原来是心脏起搏器的声音。

再后来爸爸说:“如果当时不选择做心脏手术,是不是这次也能像以往一样也能救回来了。”

作为大人,面对亲人的突然离去,我应该要学着慢慢释怀。一年不行就五年,五年不行就十年。毕竟没有人能穿越回到过去,毕竟我们什么都不能改变。

也要学着适当地自我安慰。这样也好,奶奶再也不用因为半夜呼吸不上来而整夜失眠、腿脚浮肿了。这样也好,至少在手术后的一年里,奶奶终于过上了十几年都没有过的、正常的、轻松的生活了。

我觉得我已经是个大人了,

大人应该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然而大人的世界也不常常美好。



3 . 关于接受

17年的二月底,刚刚过完新年,爷爷突然去世。

去医院拿死亡证明的时候,医生说:“很抱歉,我们开会讨论了很久,也没有办法得出确切的死亡原因。”

那种感觉就像是,今天老师公布成绩说: “你这次没有通过考试。”

你问老师为什么,老师回答:“没有原因。”

很可惜,我好像还是不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我的能力被回忆和他人的安慰摧毁着。

每个来家里的亲戚朋友,都会用一种不敢相信的口吻说着:“不可能啊,老爷子身体这么好。”“我们前几天还通过电话,说开春一起去天津呢。”元旦前,陪爷爷去医院体检时医生还说:“这老爷子身体好呀,三十年了都没住过院啊,这心脏功能看着比我还年轻。”

我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

我甚至设想过,十年后爷爷90岁,二十年后爷爷100岁。等我读完书,等我带着男朋友去看爷爷,等我带着孩子去看爷爷... ...

可是设想有什么用呢。

或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人老了,离开这个世界是很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可是难过会听劝吗?

不会,难过的情绪会加剧,会演变成后悔。之后我常常陷入无限的后悔中。后悔怎么这么掉以轻心,后悔这些年怎么没再多给爷爷打几次电话。

这种情绪持续了一年多,后悔渐渐转变成了质疑:为什么别人都能好好的告别?为什么每次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都那么突然?来不及说再见,来不及再看一眼。

我其实真的已经是个成熟的大人了吧。

只是这次太突然了,所以有些无法承受吧!



4 . 关于放下

后来的有一年,还是那个寒冷的冬天。凌晨失眠的我在家翻找老文件袋,突然发现袋子里有一个光盘,上面写着奶奶的名字。插入光驱,点击播放,电脑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跳动的心脏,这是奶奶去医院复查时,录制的心脏起搏器功能录像。

奶奶的心脏就这么一直在屏幕上跳动着,很生动,生动的我仿佛能感觉到,当时奶奶就坐在我身边。

再后来的一年,还是那个热热的夏天。暑假回家发现,家里养了十几年的芦荟突然开始发蔫。这是我们养了十几年的,小时候从奶奶爷爷家拿回来的芦荟。我赶紧换盆、移植、重栽,折腾了十多天,却还是没把它救活,眼睁睁地看着最后一根芦荟也烂掉了。

那么可惜。

看看芦荟,再仔细想想,我才发现原来爷爷奶奶已经离开我很久很久了。现在连芦荟也太老了,也要离开我了。

我决定一辈子不再养芦荟

我想把芦荟、和爷爷奶奶一起永远藏在心里



5 . 关于成长

印象里,面对爷爷奶奶的去世,从来没有爸爸哭哭啼啼的画面。

可爷爷奶奶离开的很多年里,爸爸一定最难过吧!

怎么会不难过呢。

在我眼里,爸爸的难过是独特的,独特到可以渗透到平凡的每一个日子里。

闲聊到我出生时,爸爸会说: “你奶奶当时听说生了个小女孩儿,高兴得背了两只鸡就来医院了,场面极其壮观。”

劝弟弟要多喝牛奶时,爸爸会说:“你几个月大的时候,你爷爷会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团场养牛的人家里,打一瓶现挤出来的新鲜牛奶带回家。多亏了这些牛奶,你大概才长得这么高。”

吃红烧鱼时,爸爸会说:“小时候在和静的时候,你爷爷经常带着我和你叔叔一起去抓鱼回来吃,我到现在还记得那鱼的鲜甜味儿。”

爸爸总是能那么自然地、不经意地提起这些事。

甚至让人不会注意到,原来故事里还有个爷爷奶奶啊。听者有份,无论是我还是旁人,听这些故事时,总会被说故事的人带动,会下意识的感觉,爷爷奶奶还在啊,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是啊,回忆是拿不走的。有时候一件事、一份菜、一句话就能瞬间带我们回到过去,回到那时与亲人一起经历的时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可以像爸爸那样很自然地说起那些故事,故事里有个爷爷奶奶。

“你小时候乖吗”

“不乖!每次到点儿了都贪玩不回家。

有次奶奶叫我回家吃饭,我想多玩会儿于是故意假装听不见。结果被揪着耳朵拎回了家。

从此我隔三百米都能听见奶奶的声音!!”

“这个星星灯好好看啊!”

“我爷爷会做手工星星灯。

小时候,一到过年就兴奋的挂起来。





如果你也刚好读到这里,请拥抱我吧~
公众号:思想家阵营


原创申明:作者 您的赵小兔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亲人的离开| 我真的已经是个成熟的大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