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角一行的力量

        要说这次去了澳角,给了我什么力量。那肯定是“寻得自我”的一个力量在不断的招手示意说:”是我,是我......”。来这里,寻得了远方的明师。我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都自带光芒,而且那个光纯粹无暇,就像白月光一般,是的,难得的一次中秋国庆二合一的假期,我们相聚澳角,是个美好的开始,这是月神与阿中哥与张文质老师、许海钦大哥悄悄定下爱的约定吧,不然怎么会如此芬芳,如此吸引人从甘肃而来,活动开始当天还有伙伴来......总之来的人,连来的那个时刻都还有故事。

可爱可乐可敬的美仁们

        是的,我们朝着心中的世外桃源来了。来了,也就对了。我来了,异常欣喜,但刚开始还是像懵懵懂懂的娃一样,对周围的美景、美仁、美意所深深吸引着,还未有输出,但神奇的是,就是这样,悄无声息间,慢慢地自己所有的感官都被打开了,沉浸在这样走心的分享学习中,一缕茶香,一口咖啡,一习微风,让我的思绪忽近忽远,畅游在思想的海洋里。

不一样的笑,不一样的美


享用当下

        听着许大哥的分享,想起自己曾经的求学经历,何其幸运,是自己一次次握住生命前进的机会,就恰如这次一般。最初的印象是初二那年,即将迈入初三,家里做了一个决定,要么母亲去出国,要么我去出国,都是去辅助父亲开小店的,而且是必须去的那种。更大成分是要我去,可是我不甘心就这样去了以后,我没多久就可能得嫁人生娃了,就这样人生的一步步景都可望穿,我不愿意。但是留下来,也就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生活,还要照顾家里的各种琐碎事(家里情况比较复杂,本应该母亲留在家里),特别是有一些事,现在回想起来,也真佩服那时候的自己,那么无畏无惧......也忘记那个夏天拔了多少花生,去田里灌了多少水,有一次那个水还是邻居大伯大婶一同从另外一位大婶那“抢”来机器去池塘里抽水,那会已经夜里10点多,现在想想还历历在目。拔完那些花生,还要晒花生,收花生,挑拣花生,将花生整装去榨油......

静蓄

      那个夏天,从那早母亲搭车出发出国,我哭到那个傍晚开始,“花生”和“黑夜”是我的伴,也因此欢喜地告别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上课前都要去开海砺。那会开完海蛎,自己还害怕手里的味道让同学耻笑,还洗了好久的手,然后初中也还在继续。有时也是深夜两三点,寻着月光,和母亲走在路上,去往开海砺的地方。印象特别深的是冬天的时候开海蛎,那时候的冬天,还特别冷的,那会儿借着脚边的破大锅里烧着古旧的大木块,一闪闪的光,送来团团的热能,真的是幸福至极了,手也就没那么像铁块一样又冰又硬的,还可以灵活的撬开海蛎的壳,请里面的小白到碗里“做客”。

      啊,回想让母亲去国外开小店,真是明智之举。至少她也可以告别这些超级苦的日子了,她曾经的辛酸苦痛,一直让我也觉得她太不容易了。也因此,我读书也没让她担心,一直以来,虽然她只参加我一次的家长会,但是她在生活中的坚强与上进,一直悄无声息的影响着我,让我也勇于挑起这头的担子,和母亲共进退。

候音

        再一次差点不能继续读,是因为在我们那个地方的农村,那个时候的女孩,很多都是读完初中,就嫁人了。我那会在村里也是个“顶呱呱”乖姑娘,农活家活都能干,还听话,长得也可以,所以真的是和我妈说把我嫁的各路邻居太多了,给的对方条件也是各种“俊朗”的很,也幸好我妈扛住“诱惑”,能尊重我的意愿“我要继续读,我要读高中”,就这样我幸运的上了高中,那会是自己去靠近考场的小姨家住,然后发挥不错,让我考上了好高中,遇到好老师好伙伴,让我现在也一直会时常回顾这个高中的美好求学生涯。

        那里的学生会办公室,是我的小家,周末我会在那里温故而知新,还可以请教学长学姐,那种学习时光真美好。那里的宿舍空间也是我的家,有时挑灯夜读,我就悄悄躲到这没人住的空房间里尽情复习。那里的图书室,不大不小,刚刚好,清爽简洁,在那里了解到了“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以国发〔2010〕41号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这个新闻,而这最终也成了我报考学前教育的一块砖。

被偷拍的小花

      倒二次争取上学的是在高二末。那时高二年结束,我也听从家里安排,真的辍学了。那会暑假,大家都在学校补习高三内容,我已经是辍学在家,带着胖乎乎哭肿的双眼,自己去做了我的第一本护照,但求学的种子竟然在那个暑假末还是复燃了,我再次努力,得到母亲的强大支持,如愿读了高三。本以为大学没戏,但母亲看我特渴望,还是支持了我。半工半读的时光,也让我更加珍惜上学时光。

        那为何报考学前教育?其实那时问了一圈自己的亲戚朋友,还有老师,没有人跟我说过这个专业,他们跟我分享的各个专业前景也是明朗的很,可最终我自己报了这个专业,最主要受2个原因的影响,一是高考前后一个月的我,有三位陌生人。第一位是一位老奶奶,我高考前重感冒许久,在小诊所看病,老奶奶第一句就问我,“你是老师吧”。然后过不久一次周末,去镇上的农业银行,保安叔叔也很亲切的问我“你是老师吗?”然后有一次在村里走,后面有个小孩一直在叫我老师老师,原来认错人了,但就这样,我对老师有了印象。后来之所以报学前,也是受看到的那个学前国十条新闻,想接下来国家会非常重视学前教育,然后想想幼儿园老师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可以不做填鸭教育的工作,就这样我报考了。

关系

        从没想过把这段经历写出来,在澳角的这段时光,也让我更愿意去回溯曾经的受教育点滴以及报考的初心,这些都是我宝贵的过去,虽然我大学时光是异常艰辛和充实,艰辛的是学了心理学,看似更懂自己,却把自己带进自卑的漩涡,但也因此我理论方面学的也更扎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追寻内心,寻着光,朝着美好圣殿走去,做命业的事,其他不多想,多点时光精进自己,多读书,多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共享,人生足矣。最后这一句写的一气呵成,其实真的是要多听听内在的声音,此次澳角之行,让我看到未来的更多可能,也让我对当下一些稀奇古怪的教育现象有了更多悲悯,自己能尽可能的去取舍取舍再取舍。

乘风破浪

      感谢张文质老师的引领,让这么多伙伴聚在一起。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老师何曾不是有一百种语言呢。尊重老师,相信老师,给予老师成长的力量,没有谁不愿意欣赏更棒的自己。

        这让我想起《教学勇气》这本书里的一句经典——“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所以,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让我更进一步认识自己,更近一步看清未来,也更进一步感知写作与教育生活的关系。

        最后还是很想分享《教学勇气》第7页里的这一句话“拜瑞克和施奈德相信,人际关系中的互信是学校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却被忽略的因素.......”。同道的互信,便可成就更好的彼此。

互信

互印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澳角一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