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更远处飞翔 ——走上专业成长之路

      暑假时匆匆浏览了一半《教师阅读地图》,只是快速地穿行在新奇的文字中,收获了许多新的书名,也知道了一个教师要真正胜任,必须得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有过硬的学科本体性知识,还要储备从事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储备足量的人类基本知识。近日为完成作业,再次啃读这本书,突然觉得像闯进了一个绮丽而美好的天地,里边处处都是惊喜与宝石,解了我的许多困惑,也让我的一些思考有了依据,还让我看清了自己接下来该走的路的轮廓。现在静下心来回望一下自己曾经的阅读历程,发现有那么多地方存在问题,我却总是头脑一片混沌,只顾着赶路,却并没有认真去进行专业思考,于是一直蜗行至今一无所获。虽然错过了大把好时光,我还是想要让自己的余生活得更丰盈而充实,回望过往,为了更好地再出发,这次我愿自己每一步都走得更踏实,方向更明晰。

      也来谈谈我地阅读史吧,真是大有问题啊!

一、浪漫期阅读数量不够,类型单一,闲游散逛,漫无目的

    看了书中一个案例,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儿。读了那个名字叫水心的文章,我感觉就像在写自己的阅读经历一样,不过我没有她读得那么多那么自觉。

      我总觉得自己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因为我有一个热爱语文的父亲。他从小酷爱语文,但是由于经历文化大革命,家里比较贫穷,没能实现自己的上大学的梦想。于是就总是特别重视我的学习。他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就总是跟我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我一上小学他就给我买了《唐诗三百首》,还给我买了字典,让我背诗背字典。我至今都后悔自己当时的愚钝与叛逆,我只顾着跟父亲唱反调了,并没有真正地去认真背诵,以致于错过了很多好的诗文。不过,我可能是遗传了父亲的爱语文的基因,上小学时,我学语文总是很轻松,我爱朗读爱演讲,也总是为了配合爸爸装着爱阅读的样子胡乱地读了一点儿书。记得当时总是会让爸爸给我买点连环画,每学期爸爸让我订《作文选》我都偷偷地订成《故事会》《阿凡提画报》等,到了五年级时候跟好朋友一起偷偷看起了我人生中读的第一本小说琼瑶的《几度夕阳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到初中后几乎读遍了琼瑶的作品和其他的一些风格相似的言情小说,也读过少许金庸、古龙的作品。不过好在我并没有过度地被小说中的爱情吸引,倒是很喜欢摘抄里边的古诗词读读背背,从此便特别喜爱古诗词。我还特别欣赏小说中那些既痴情又自尊自爱的女性,我极其欣赏她们身上的独立自尊,也希望自己也能够像他她们一样自尊自爱又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那个时候正流行席慕容、汪国真的诗歌,还有童安格王杰的歌曲,我抄了一本又一本的诗歌和歌词。

        后来,上了高中,记得高一时那个漂亮脱俗的英语老师跟我们说每一个女孩子都应该读一读《简爱》,于是我就牢牢地地记住了这个书名,很快便买来读,顺便又读了《呼啸山庄》《飘》还读了《漂亮朋友》《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后来还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自己曾经数学语文都不差,甚至一度数学比语文还好,可是因为偶然间读了一本《毛泽东传》发现毛泽东曾经的数学甚至交白卷,再加上当年迷恋琼瑶、三毛,也顺便学了她们的不爱学数学,因为不喜欢数学老师故意放弃了主动学数学的爱好,长期不爱做题下功夫,慢慢地数学被拉得越来越差,到了高三综合性增强,数学简直成了我的噩梦,后来也只能上个专科。到了南阳师院之后,又自己胡乱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高晓声的《年轮》,钱钟书的《围城》,还读了《人到中年》等;然后又跟着现代文学老师的指令读了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曹宇的《雷雨》和《日出》,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伤逝》《在酒楼上》以及《鲁迅杂文集》,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二马》等等。还跟着外国文学老师的指令读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雨果的《悲惨的世界》、《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姆雷特》,雨果的《悲惨的世界》、《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还有其他作家的作品如《红与黑》《堂吉柯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等;也跟着古代文学老师的指引读过《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等。当年多是囫囵吞枣式的读,也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总以为都忘了,现在经常想起来才意识到当初的一些故事的深意所在。

      我的阅读都只停留在单一地文学阅读上,对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人文类、哲学类书籍很少涉猎,身上留下的只是孤傲的文青特质,没有多学科融会的灵活与通透。

      再后来,工作了,除了教参我似乎就没有再顾及到别的书籍了,倒是还一直留着文青的孤傲特质。

二、 精确期阅读类别混杂,浮泛无序,毫无计划,左顾右盼

      当我守着教参日渐局促,到处捉襟见肘,我越来越迷茫,我越来越不知道语文到底该教什么时,带着困惑,于是我开始读一些名师的教育著作和教学案例,我还是觉得不理想,我想摆脱教参搬运工,我想学会灵活自如地设计出属于自己地解读属于自己的课来,我就开始拿起英语使劲儿地背单词,我想走出去,去名校见见大世面,于是我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先是想考古代文学,后来觉得英语实在难追,又肩着高三地繁重课程,我见语文学科教育,在职研究生英语要求不高,于是我究选择了考教育硕士。虽然报名时我把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和武汉地华中师范大学给弄错了,阴差阳错去了武汉,但毕竟是有机会去华师脱产学习一一年,对我而言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我在那里领略了大师的风采,见识了高校教授各自个性的课堂,第一次听说了多元解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生命个体的成长”,“要思考什么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知道了一些外国理论也可以借来支持解读中国的文本,我读了一点点新批评的理论,读了一些接受美学的书籍,还读了一些历代名家鉴赏古诗词的书籍,读了叶圣陶的语文教育集,读了于漪老师关于语文方面的一些列书籍,还读了孙绍振老师的一些书籍,还读了一些我喜欢的诗人的评传,如《苏轼论》《苏轼传》《李清照传》《李商隐传》《杜甫评传》等等,在华师我简直像开了天眼一样,一下子若有所悟了,有点开窍了。

      我痴迷于文本解读,我终于也能自己独立设计课了,甚至我成了组内同仁做公开课时的策划师,可是我却并没有多少兴奋,我觉得我更恐慌了,我的课的设计只顾着我的思考却忽略了学生基础的差,总是不能很好的落地,我的课堂并不能让我满意。学生们一年比一年让人抓狂,加上儿子青春期出了状况,二胎小妞的极其顽皮让我简直没法安静地存活在自己构想中的语文世界里。于是我开始读亲密关系、家庭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见什么状况就拼命找书往书里找方法找答案,我左突右冲,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生活的白痴,简单的大脑简直就像一个需要填充智慧的无底洞,啥都不会,啥都得现学现卖,我整日都要求自己挤时间读点书,我每天都是跟着心情来读书,毫无一点计划,更不要说什么专业阅读与思考。

三、阅读的内在需求与实际行动的冲突严重,协调困难,惶惑不安

我觉得自己努力了这么多年,痴爱语文这么多年,却一事无成,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特别失衡,甚至曾一度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有了意义了,甚至想立刻辞职。暑假的一天,好朋友邀请我一起报名参加新网师,我感觉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灵魂组织,每天都在繁重的家务中挤时间像赛跑一样赶着读书。可是我仍然是处于一种极其焦虑无序的读书中并没有什么专业的阅读规划。我虽然每天都读书却不愿意疲于应付地打卡,我每天都在坚持日更,却总是写一些有的没的的生活随笔,也并没有专业的思考,直到那一次认真听了李镇西老师的关于各种教育写作课型的举例分析之后才让我大开眼界,恍然大悟。我决定要好好地规划一下自己的专业发展了。虽然我不可能成名成家,但在平凡的岗位上,我想要做一个始终与时俱进的有尊严的老师,我必须拿出专业的态度,做出专业的规划,才能够在后来的教学中少走弯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大限度地去完成教育赋予我作为人师者的重大使命。

      以后,我希望能在优秀导师和学员的引领下,逐步地端正自己的阅读态度、写作态度,慢慢地向专业靠近。我相信有了清晰的思路,才能更清晰地前行,才能向更高远处飞翔。还在慢慢摸索中,希望我能在这段新的精神旅程中逐渐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着更远处飞翔 ——走上专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