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于搬家,打包的过程中翻出一篇日记,日期居然是2008年,整整12年前。
最关键的是我对这篇日记完全没有任何印象,记忆中关于它的来历一片空白,要不是确认过字迹是我自己的,简直就要怀疑搬家时错拿了别人的日记本。
日记的前半段是一些琐事,看了嘻嘻哈哈,感觉当年自己还挺有吐槽天分;日记的后半段是未来计划,看完受到惊吓,除了细节有细微变化,简直就是我2019年底写过的2020年计划……
我的爱好之一就是看小说,从名著、现代小说到网络小说均有涉猎,一直想要写一个自己的故事。
我一直以为这是最近几年才有的想法,日记告诉我,12年前的自己已经这么想了……
在日记后边有几篇多年写的小说草稿,基本都只有开篇部分,估计是当时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然后就搁置了。
推敲了一下自己曾遇到的问题,意外发现与后浪近期出版的一本写作书相当吻合,叫《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伟大作家们的创作历险记》。
这本写作书的作者理查德·科恩是一位在出版业内颇负盛名的资深编辑兼发行总监,经他编辑的作品有超过20本书曾居英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之首,更有多本曾荣获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项普利策奖、当代英语小说界最高奖项布克奖、英国最富盛名文学奖项之一科斯塔奖等。
这位履历颇具传奇色彩的金牌编辑在《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中用12个章节介绍了像大师一般创作的各个要素,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整理了3大主要关卡,一一攻克以后,相信完成一部小说的写作不会有太大问题。
关卡1:如何创作完美的作品
每个写作者都希望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但是,如何才能办到呢?
查德·科恩在《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中给出了答案:并不存在完美的作品。
曾有大学老师做过一个尝试,将班上的学生随机分成A组和B组, A组同学被要求在学期末提交100张摄影作业,不论质量,仅以数量来评定成绩;而B组同学只需要在学期末提交1张自认为最完美的摄影作业,但将以作品的质量来评定成绩。
学期末,老师发现几乎所有的优质作品都来自于A组,因为在不停地创作过程中,A组同学的技巧、审美以及创作能力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而B组同学则大多是抱着创作精品的想法闭门造车,练习量远远不及A组水平,结果显而易见。
所以,但凡想拍出好照片、想画好画、想写好文章,或者是想提升任何方面的技艺,就应该马上去练习。
要知道,即使是像海明威那样的文学泰斗,也曾为他的作品《永别了,武器》写过47种结局。
那么是不是只要埋头练习就万事大吉呢?那可不一定。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这本书在被创作之初,其目的是给写作者们提供关于写作的意见和建议。但是作者查德·科恩在写作的过程中,却逐步被伟大的作家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所吸引。
每一个写作者都会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写《雾都孤儿》、《双城记》时都烦恼过如何让小说完美收尾;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不停地考虑如何实现不同的叙述视角;美国著名作家、编剧埃尔默·伦纳德不断思考打磨对话语言的方法。
而对于普通的写作者来说,视角单一、虎头蛇尾、对话平铺直叙缺乏变化,都是在写小说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埋头练习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处理好自己遇到的问题,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在练习中不断地摸索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关卡2:如何创作有魅力的主角
在漫长的练习过程中,写作者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好,越来越吸引人。
一本小说要好看,角色的作用非常巨大,但是如何给主要角色注入灵魂呢?
创作出《安娜·卡列宁娜》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非常擅长塑造人物,偶尔朋友到家里做客时,他甚至会向朋友介绍家中的每一位非人类成员,例如马、奶牛还有鸭子,托尔斯泰都会兴致勃勃地介绍一番其性格、爱好以及家庭情况。
这些资料有的靠观察,有的靠想象,经过经年累月的练习,托尔斯泰将这一能力运用在写作之中,成就了他的小说角色。
托尔斯泰还很擅长用一些“小把戏”来表现人物特点,在他的作品中,管家有在背后摆弄手指的习惯,于是我们感到他可能是一个有点神经质的人;安娜的情人弗龙斯基有一口整齐的牙齿,但是又时常被牙痛所困扰,于是我们对他产生了一些模糊的印象;女主人公安娜有一双忽闪忽闪的灰眼睛,于是我们感觉到她的活泼和天真可爱。
这些细节,张弛有度,令人物产生鲜活的个性,功能超越了技巧的层面。
托尔斯泰重视侧面描述的力量,他对于荷马在《荷马史诗》中侧面描述斯巴达王后海伦美的方式推崇不已。
“当海伦进来时,元老们惊艳于她的美貌,纷纷起身。”
荷马没有描述海伦的五官、身材或气质,而是从其他人看到海伦的惊艳来侧面烘托海伦的美貌,于是每个读者都不由自主地想象海伦的模样,并不禁为自己想象中那种让元老们倾倒的美貌所震撼。
托尔斯泰本人也非常擅长侧面描述人物,例如在《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第一次见到卡列宁时,只注意到他“支撑着圆帽边沿,此刻令她惊讶的耳朵”。 托尔斯泰对卡列宁的相貌并未做详细描述,但从安娜的感受中,我们对对卡列宁耳朵的模样便略知一二了。
从托尔斯泰的写作方式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塑造人物的方法,首先是观察和想象,其次是设计合理的细节,然后别忘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人物特质。
关卡3:如何删改自己的作品
很多文学大师都承认,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
而修改,讲究的主要是懂得该在何时,该在何处删除不必要的内容。
海明威曾自嘲,会将自己写的东西删除一半,所以才有了《老人与海》等世界名著。
简·奥斯汀的手稿中充满着被黑笔用力划去的整行文字。
前几天,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位已经出版3部畅销小说的作者的动态,他即将推出的新作刚刚删除了15万字。虽然删掉这么多辛苦写出的内容非常心痛,但是为了故事更完美,还是觉得这一删改非常值得。
从大文豪到已经成名的畅销书作者都能这样大刀阔斧地删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普通作者更应该重视删改的作用。
然而,很多写作者虽然能理解删改的作用,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内心对此颇为抵触,不敢动手,不愿意动手。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面对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内容,删改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对过去付出的努力的否定。
但若是想写出更好的作品,还是应该大胆动手,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坦然、客观地面对自己的作品。
然而即使经过努力,还是会有对于删改保持痛苦态度的写作者,他们可能会在创作时行云流水,但一遇到修改就举步维艰。
神经医学告诉我们,创作和修改用的是大脑的不同功能,许多写作者难以适应二者之间的切换,因此写作者们都应该早早确定自己是否擅长修改作品。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可以寻求编辑等专业人士的帮助,或是找一位能够互补的搭档。
查德·科恩在《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中,介绍了很多世界一流作家们克服棘手问题的方法,涉及多种写作技巧,佐以来自金牌编辑的建议,也许其中有我们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已经遇到的问题,也许有将来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你会赞同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可能会抱持不同意见,但通过阅读,最终我们会成为更敏锐的写作者或读者。
-THE END-
我是聂梓吟,分享原创书评,欢迎与我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