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基于某个中心主题,向多个角度思考的过程;发散思维能实现以点带面,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答案。
真正的思维导图有5种基本要素:中心词、分支、关键词、关键图、颜色。
真正的思维导图是一个中心词为焦点,向外多方向延伸形成分支,每一分支上承载一个关键词,每级分支末端可能会有一个关键词,整体上就是发散思维的呈现。
请注意一点,思维导图用的是关键词,而不是关键句!
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主谓结构,关键句正因为有主谓结构才称之为「句」。
思维导图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创作:
#手绘;#软件 。
手绘的约束力一般要远远小于软件制作,手绘更适合思维发散的训练。就连国内最强大脑资深教练——姬广亮老师也是70%用手绘,30%用软件。
以「水果」为中心词,大脑就能联想到「榴莲」、「苹果」、「山楂」、「香蕉」等词。以「工作」为中心词,可以联想到「公务员」「清洁工」、「工人」、「老师」等词,这就是最基本的思维发散过程。
我们借助自己的想象力才能进行思维发散。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典故,更别提「大陆漂移学说」、「宇宙大爆炸论」的出现。
大自然中具备发散性的结构很多,诸如花朵、叶脉、树根、动物的爪趾以及太阳等都有向外辐射、延伸的性质。这些具备发散性结构的东西具有4个基本特点:
#生命性 ;#开放性 ;#抓取性 ;#包裹性 。
发散思维可以以点代面,帮助我们节约时间,这一优点不仅仅可以打开思考问题的思路,还能解放多种劳动力,比如手、眼睛等。
发散思维随机性较强,针对性较弱,联想到的很多角度都用不到。
问题就来了,怎么提高发散思维在思考问题的实用性?
我经常用发散思维来写作。
几个月前副教授Y个我安排了一个学习任务:在规定日期之前完成关于某种糖类物质的研究进展的综述。一篇综述要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撰写。后来花了我快两个月的时间刷了上百篇中文文献,每一篇都大致做了简单的摘要。
在一张A4纸上写下一个中心词,画出很多向外辐射的箭头,分别写出一级关键词,像「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生物学功能」、「基因转化」等等,主分支就有十几个,经过比较、筛选、排除,是最后剩下的主分支具有核心代表性,彼此之间的交集最小。 我当时就按照主分支来给文献批量分类处理,整理出五六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的名称都用主分支名称命名。
这种系统整理的方法可以在写综述的时候随时定位查看,减少不适应期的焦虑。
资本家会有两种做法追求高利润,类似于我们追求学习、工作的高效率:
#延长劳动时间pk 熬夜加班
#通过技术进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pk 方法优化,提高效率
发散思维不是说所有你想到的都必须派上用场。
学会不做加法做减法,才是这个超载思考的时代的主题。
生活不要看破,要追求突破,这才是境界。
这里向大家推荐「大脑派」的「九宫格」,不要小觑3×3的方格,九宫格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工作都适用!
如果你在朋友圈发若干张图片,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一般如果超过4张,你就很可能倾向于拼成「九宫格」的形式发表,因为它具有视感美,没错,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否认:你有强迫症!
人类的大脑有追求完整的机能,一旦有空缺会产生想填补的欲望,无一例外。
把「九宫格」用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就是利用这种「天性使然」来开发我们大脑的思维,学会它,你的脑力可以创造无限可能!
So,怎么操作「九宫格」?
#在空白的九宫格的中心填写中心词。这时候你的大脑会自动化地强迫大脑去思考另外八个答案。
#当你填补完八个空格时,你要做的是:判断、选择、排序。
#经过这道工序,最后就剩下3-6个关键词才是你真正需要的。
这个方法可以说和我的系统整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个人认为,九宫格是打开思维,促进发散思考的最佳工具。 系统整理的方法一般不太适合思维比较封闭的情况,因为它向外辐射的主分支数量是任意的,没有限制。
生活不要看破,要追求突破,这才是境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