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070天。
今天一起分享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世说新语》。昨天分享了魏晋南北朝的两大特点,战争频繁和政权更迭。
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晋名士们纷纷抛弃了以往的传统,做出了很多“反常”的事。这透露着他们心中无奈痛苦,也让他们发现了自我的价值。后人们把魏晋名士这种洒脱的生活态度称为“魏晋风度”。
今天再次回到魏晋南北朝,看看这个乱世到底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什么叫“月旦评”?为什么有人敢在公开场合评价别人,而且这种行为还蔚然成风。被品评等级高的人甚至可以直接做官。这和我们认识的古代可太不一样了。在我们的印象里,书生埋头苦读,玩命考试。这才是当官的正确打开方式啊。怎么到了魏晋南北朝品评官,动动嘴皮子就能让人升官发财了。这也太随意了吧。
这““月旦评”还真的不是戏剧效果,而是而是魏晋南北朝确实存在的一种活动。当时,品评官会当众点评人物或者他们的作品。每月初一公布结果,一旦有人得到了品评官的肯定,就能名声大噪,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当时的读书人也确实不是通过公务员考试当官了。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全国各地设置一个个德高望重的“中正官”。中正官会在自己负责的地区内挑选出品德、才学和门第都很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就可以获得做官的资格。
官方都通过公开品评人物选拔人才,民间当然也把品评人物提上日程了。因此,点评人物的风俗在民间也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世说新语》这种专门记录人物言行的志人小说。
九品中正制和品评人物之风的盛行,的确让社会上一些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得到了重视。但是随着它慢慢的发展,一些弊端也显现了出来。那就是社会等级的分化。要知道,担任中正官的一般都是德高望重、出身高贵的人。
一开始,他们的确是严格按照“品德、才学、门第”的三个标准来选拔人才的。可后来前两个标准的比重越来越低,“门第”渐渐成了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有权有势的人容易得到品评官的青睐,而出身贫寒的寒门子弟,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却比登天还难。
当时有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名叫左思。他写过一篇《三都赋》,那文章写的谁看了都得竖起大拇指。都城洛阳的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抄写、传诵,纸张都是供不应求,买纸的商人趁机抬高了纸张的价格。这就是成语“洛阳纸贵”的出处。
然而,这样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却出身寒门,一直没有出头之日,才华过人的他得不到认可。一些纨绔子弟却因为出身高贵而压他一头。左思极度愤慨,可是又没法改变现实。直到他的妹妹被选入宫,左思才勉强得了个小官。
在《世说新语·容止篇》中,也记录了一则和左思有关的故事。当时,俊美无双的大帅哥潘安在洛阳城中行走,姑娘们被她的美色吸引,将他团团围住。而左思在洛阳城中行走,却因为长得太丑而被人唾弃,不得已逃回了家。
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是说潘安出门的时候,因为长得帅,妇女们都把自己家的水果,扔到他的车上,表示对他的喜爱。成语“掷果盈车”就是出自这里。而左思长得丑,出门在外没有掷果盈车的待遇。女生们都用石头丢他,左思只好落荒而逃。
潘安长得帅不假,但他“望尘而拜”的品德,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可在当时,一个仪表堂堂的小人受到了万人追捧,一个才华过人的文学家却遭到冷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看人不能光看脸,品德和才华比颜值重要多了。还有一个道理,是寒门出身、无权无势的人想在魏晋生活真的太难了。
了解了寒门子弟,再看看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们。我们都很熟悉刘禹锡是《乌衣巷》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就是指魏晋时期有名的两个大家族琅玡王氏和陈郡谢氏。我们熟知的书法家王羲之,王凝之就出身于琅玡王氏。而著名的宰相谢安以及才女谢道韫就出身陈郡谢氏。
豪门大族的势力到底有多强大呢,当时流传的一句俗语就能说明问题。“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说琅玡王氏和皇帝司马氏共同掌管天下。这世家大族的权力和财富都可以和皇帝比肩了,就可想而知他们在当时的势力。当然了,世家大族的特产,可不一定就是纨绔子弟。魏晋时期的很多大家族和“暴发户”们不一样。除了有钱,他们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人才培养。希望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是芝兰玉树,人中龙凤。
在《世说新语·言语篇》中,就记录了这样一则关于陈郡谢氏的故事。有一个大雪天,当朝宰相谢安和后辈们一起集会聊天。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景色非常美丽,谢安不禁问道,大雪纷纷,这么漂亮,这场景像什么呢。
他的侄子回答道,我看就像是有人在天空中撒盐一样。坐在一旁的侄女谢道韫却说,我倒觉得大雪就像柳絮随风飘扬。谢安听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盐,不仅形态不像,而且实在没有美感。谢道韫却别出心裁,将鹅毛大的雪花比作了柳絮。二者不仅形态相似,而且柳絮因风而起的场景,也和大雪漫天的景色一样漂亮,谢道韫在短时间内就能说出这样的话,足见她才思敏捷,也难怪谢安对她称赞不已。
也因为这个故事,谢道韫被人们称为才女,后来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在林黛玉的判词中说,她“堪怜咏絮才”,就是将林黛玉和谢道韫作比较,说她和谢道韫一样,有“咏絮之才”,是个文学才女。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世家大族很重视儿女的教育。现在有很多家长因工作忙为借口,逃避亲子教育。谢安身为宰相,肯定比我们还要忙。但他还是会抽出时间和孩子们聊天,通过让孩子们描写雪花,来考察他们的想象力和学问积累。在这一点上我需要好好想想我现在的现状。
陈郡谢氏和琅玡王氏后来出现的那些军事家,书法家和政治家都离不开这样的家庭教育。家风严谨,重视教育,这些有钱有权有才华的书香士族,成了魏晋南北朝独有的特色。
在阅读《世说新语》的时候,我们会经常看到当时人会重视家讳,世家大族之间会缔结姻亲等等现象,这些都和九品中正制造成的社会分化离不开。因此,弄清楚九品中正制,对我们阅读《世说新语》是很有帮助的。
除了世家大族和寒士的故事,《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关于“清谈”的故事,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特色的活动之一。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看到魏晋人,会拿着一根很像浮沉的麈尾,和别人讨论哲学问题。这种讨论就是清谈。
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记录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两个名士在清谈,他们反复辩论,讨论得很激烈。期间,侍从们上了四次饭菜,但是名士们丝毫没有注意。他们辩论时大力的挥舞着手里的麈尾,麈尾上的毛都脱落了,落在了饭菜上。可名士们依然没有发现,这场辩论直到晚上也没有结束。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了清谈在魏晋时期有多盛行了。像这样的故事在书中还有很多,名士们以清谈为乐,经常是通宵辩论。在找不到对手的时候,他们甚至会一人分饰多个角色,自己和自己辩论,在清谈中胜出的人,不仅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还有做官的可能。可以说,清谈已经渗透到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都以清谈为雅,效仿名士辩论。那么,魏晋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清谈呢?
这就要提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了。我们已经了解过魏晋是个乱世,人们发现在这个世界里,活着都成了奢望,那些所谓的规矩礼法就更不可信了。可是,如果你以前的礼仪规范没有用,那么人又该相信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名人们开始翻阅典籍,希望找出一套更靠谱的人生哲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常会辩论、探讨,于是就出现了清谈。在清谈的过程中,魏晋名士逐渐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哲学。可与此同时,清谈在朝野上下的普及,一些人也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提出过,不能只把精力放在这些虚幻的哲学问题上,这对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好处。
的确,当所有人都在讨论形而上的道理,而不肯正视现实问题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清谈误国”的现象,这也是清谈备受诟病的弊端之一。在《世说新语》中,有关清谈的例子屡见不鲜。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扫清一些障碍,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找到让自己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