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爱恨情愁

        几年前在一次心理学音频中初次认知了“原生家庭”,自此花了些心思在反观中,内观自己的成长以及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影响。

原生家庭自述

        原生家庭的成员都具备心里善良、积极向上、遵纪守法的特质,虽都未能有大成就,但都是不错的独立个体。所有成员对家中的彼此都心怀爱意,只是这种爱有点含蓄,当然,这和年代有关。爷爷奶奶是30年代;父母辈60年代;我与妹妹属于80末90中的范围,弟弟是00后,家中的每一位都具备着各自的时代特点。30后的憨厚、实诚、节俭、善良在我爷爷奶奶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60后的努力为改变生活的那份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的品质在父辈体现的淋漓尽致;80末的我有自己的想法,但内心的不自信与矛盾以及深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90中的妹妹个性鲜明,愿意为自己喜爱的事情付出心力,沉得住气做自己想做的事;00后的弟弟是聪明一代的代表,思维活跃,唯独不感兴趣的就是学习、考试。

我的自述

        老一辈的言传身教让我的性格中传承了一定的善良、认真(较真)、刀子嘴豆腐心;遗憾的是父母的坚韧并未遗传给我,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和退缩的情绪,除非,这件事“非做不可”和自尊受到挑战才能激发我内在的那份“韧劲”,无论是否做得好,坚持做下去本身已是另一种成功。

        小的时候在学习上不需要费太多的心力,虽和同学间没有大的争吵,身边缺总少不了“看我不顺眼”的女生,她们虽都不具备敌意,当然,现在看来无非是一种同伴的“小嫉妒”和自己的“小敏感”被放大的结果。高中以前同学情在我心中占据很重的位置,以至于曾受过这方面的“亏”。庆幸的是,这些都只是成长中的小插曲。受母亲的影响,在情感中选择了一位憨厚、实诚的男子做为伴侣。丈夫与父亲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很顾家,也许是我为了弥补父亲的那份“缺失的爱”。父母为了家里曾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奔波劳累的状态,这种热爱与义无反顾并为成为我的“榜样”,虽我不排斥,某种程度上我现在亦在践行这种所谓的“热爱工作”,但我清晰的知道,目前我并不是义无反顾的,甚至内心是为了某种逃离和表现才这么做。父辈的不善于言“爱”和内心的“重男轻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至于在成长中为了能担当起“姐姐”“长女(男)”的角色中成为了一个不自信、容易逃避现实的人。未结婚养育孩子之前,我并未有这种感受,需要孝敬父母(公婆)、结婚就要做个好妻子的心是根深蒂固的扎根在我心里的。养育孩子后所经历的一些事彻底打破了这种人设,阅历造就的不是软弱,而是本质的改变。

        现在的我,不能说好亦不能说不好,虽本能中在抗拒这种非自愿的改变,心里缺很清楚,其实这不过是因为习惯了原来的那个我罢了。

自我反思

一、尽可能将原生家庭的痛带给孩子。和孩子的相处需要保持平稳心态,尽可能的不心急,时长得告诫自己“稳住稳住”。

二、适当合理的表达对孩子的爱意,并用实际行动让孩子清晰感知。亲人之间的爱需要大胆的表达出来,毕竟彼此都不是彼此,身上承载的基因不同,各种感知自是不尽相同。表达与接收需要在同一频道上,如不然,宁可不表达。

三、清晰的认知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伤害,并通过自修进行自我修复。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或多或少,尽管如此,我们需要清晰的进行内观,察觉后不逃避进而直面这种“伤”。敢于面对“伤”是自我疗愈的基础。

四、正确的看待孩子的成长。成长的过程如同种植,需要一切成长需要的阳光、雨露、暴风......同样的,在这个过程最需要做的是等待,凡事都需要适度适量。不能过于放任,不然容易荒废,杂草丛生;不能关注过度,不然容易因施肥过度而将苗烧死;这个过程如同打太极,需收放自由,需把握时机,需力度适中,时强时弱,时柔时刚。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生家庭的爱恨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