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马皇帝的《沉思录》,学习与自己的对话

首先,必须介绍一下前言部分,如果没看前言,我可能屡屡放弃,也正因看了前言,才更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本书译者何怀宏,北大的哲学系教授,在前言“一本写给自己的书”中,介绍了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他是斯多葛派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起直接联系的罗马皇帝。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

还重点介绍了斯多葛派哲学,从中大致可以窥探奥勒留的观点。斯多葛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所以,斯多葛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实际上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类似于中国的“道”,而体现人的理性的主要不是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而是道德德性的践履。除了理性外,人的另一根本性质是社会性。斯多葛派一直对自己的身体和外物评价很低,认为那只是需要暂时忍受的皮囊罢了,他们重视整体、重视义务,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因而对社会生活和交往给予了集中的注意,即人的德性。

此外,何怀宏教授也特别指出,《沉思录》是作者写给自己的,自己同自己对话,自己说服自己,不需要过分讲究辞藻、注意交代和安排结构。所以算是提前给读者打好预防针,不然,可能会因为结构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谨、行文不够连贯等因素而对这本经典失望。也的确如何所言,只要我们让我们的心灵沉静下来,就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读出许多东西。这确实不是本时髦的书,但是一本经久的书。尤其是面对道德低潮而又感到无能为力的人,生活方面遭受挫折和失望的人的最好安慰,但也要小心这种安慰变为麻醉。

不要像我一样以为沉思录是基于个人经历或者社会现象的反刍,你将看到的只有沉思的结论,如老者在语重心长地予年轻人以劝告,没有夺人眼球的故事吸引,没有词严义密的论证说服,有的只是一些需要反复咀嚼的晦涩文句。奥勒留认为,理解力就像一条通过狭口进入黑暗房间的光线,笔直地伸展,遇到任何挡住它去路和切断空气的固体时,仍然在那里保持着稳定,并不滑动或缩小,它不应是一种流溢,而是一种扩展,它不应对挡住它去路的障碍做任何激烈的冲撞,同时也不畏缩,而是稳定地照亮接受它的东西。同读这本书一样,任何需要费力去理解的东西,当如光束一样扩展,直指所要照射的对象,不因阻碍而畏缩,而被照射的对象,只有接受光线,才能得到光亮。

从柏拉图派学者亚历山大,我懂得了不必经常但也不是无需对人说话或写信,懂得了我没有闲暇;懂得了我们并不是总能以紧迫事务的借口来推卸对与自己一起生活的那些人的义务。

这是第一卷中足足六页的“懂得”中的一条而已,一气呵成的读完他的懂得,忽然感受到他的沉思所载的分量,这些懂得源自亲人、朋友、老师、书籍的作者等等,更重要的是源自他的沉思。而这一条,也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条而已,却直接戳中了我。大学曾经放飞的日子里也蹦出过说话意义的疑问,我们一直在花大量的时间说大量的废话,没有任何有效信息,重复啰嗦毫无意义,也是依然沉浸在与朋友、家人无意义的废话中恍然明白了没有意义的废话不也是生活本来的意义吗?作家苏岑说:“幸福,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 对什么人说,什么时候说,什么场合说,说对了废话就是正确的话。

忙碌的借口普遍得习以为常,父母因为忙碌错过了孩子的多少成长,朋友因为忙碌阻却了多少的推心置腹,情侣因为忙碌葬送了多少的地久天长。重新查看没有交代的日期空白也恍然大悟,无论对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职场,“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是一个人靠谱的证明。自以为是的理由从不是推卸义务的借口,再紧迫忙碌,停下来的那一刻是否有想到另一边还在等待的人。

对于那些看来最值得我们嘉许的事物,我们应当使它们赤裸,注意它们的无价值,剥去所有提高它们的言词外衣。因为外表是理智的一个奇妙的曲解者,当你最相信你是在从事值得你努力的事情时,也就是它最欺骗你的时候。

起初这句话的后半句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努力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是被外表欺骗的欠理智行为?仔细深入地想想你为某件事拼命努力的动因,是不是有多坚定就有多感性?谈起感性与理性让我想到了海特的《象与骑象人》,我们的“心”就是那头放任的大象,我们的“智”就是具备掌控能力的骑象人,它们往往意见相左,各行其道。当你认为某件事最有价值时,你的感性赋予了它最大的意义,也就是心头的大象最倔强有力之时,骑象人只有依赖大象才能行动,然而失控的大象可能令你受伤,甚至丧命。只有“情”“理”合作,“心”“智”协调,以“理”驭“情”,才能达到幸福彼岸。

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

我们为什么会去注意别人,别人是些什么人?小时候渴望考个好成绩,因为父母的期望,因为老师的表扬,因为朋友们的相信,因为竞争者的较劲,因为自己希望得到重要他人的认可。同理,我们想要好学校,想要好工作,想要好身材,想要好的一切,除了是你真正发自内心想要的东西,多少是因为别人呢?也许你说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是你有注意过自己想要什么吗?也许你说注意自己是自私,还记得《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说过的吗?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才是以自我为中心,因为寻求认可实质是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的束缚看似在看着他人,实际上眼里只有自己。具体来说,这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他说了什么,想了什么,争论什么,注意所有这些事情将使我们忽略了观察我们自己的支配力量,这才是真正的不幸。

不要让将来的事困扰你,因为如果那是必然要发生的话,你将带着你现在对待当前事物的同样理性走向它们。

如果知道将来的事必然发生,反而不会困扰,困扰的正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当前犹豫不决。但具有前瞻性的我们不会不去理性的权衡现在与将来的利弊得失,习惯了未雨绸缪也避免不了杞人忧天,所以,何不如奥勒留所言,带着对待当前事物的同样理性走向困扰你的将来。但也不得不承认,很多东西无法权衡,人也无法绝对理性,实在无法抉择,与其困扰,那就遵从自己个人的理性准则,或者说是内心价值,也或许是作者屡屡提到的“本性”,而“幸福就是按照本性而活”。

这本书还有很多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经典语录,很多观点与《被讨厌的勇气》如出一辙,也是,心理学源于哲学,两者存在共通之处。相对而言,心理学通俗易懂,而哲学抽象晦涩。读这本书,深深地感觉到,哲学家们似乎总是站在时间的长河中发觉生命的短暂,站在宇宙的苍崖中发觉人类的渺小,正如奥勒留所言,“不断地沉思全部时间和整个实体,考虑所有个别的事物对实体来说就像是沧海一粟,对于时间来说就像是螺丝锥的一下转动。”所以他们看向凡间神界,看向过去未来,所以他们自省谦逊,和善宽厚,大爱无疆。

最后,摘出一些值得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深思的语句:

1.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

2.不要对事物抱一种那错待你的人所抱的同样意见,或者抱一种他希望你有的意见,而是要按其本来面目看待事物。

3.给予一切事物的注意,有它自己恰当的价值和比例。因为这样你将不会不满足,只要你不过度地使自己注意小事。

4.当快乐或痛苦通过那自然地存在于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体之中的别的同情而出现于心灵之中时,那么你决不要拼命抵制这感觉,因为它是自然的,而是不要让自身的支配部分对这一感觉加上认为它是好的或坏的意见。

5.当你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而烦恼时,迅速地转向你自己,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

6.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

7.如果我们仅仅判断那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物为好的或坏的,那就没有理由或者挑剔神灵或者对人抱一种敌意。

8.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么热切地追求它们。

9.总是观察那些你希望得到他们嘉许的人,看看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支配原则。因为那样你将不会谴责那些不由自主地冒犯你的人,你也不会想要得到他们的嘉许,只要你看清了他们的意见和口味的根源。

10.不要通过想你的整个一生来打扰你。不要让你的思想涉及那你可能预期将落于你的所有苦恼,而是在每个场合都问自己,在这种场合里究竟有什么不可忍受的东西和不能过去的东西?因为你将会羞于承认。

…………更多后续及免费好书可见链接哦!


一起读读之《沉思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罗马皇帝的《沉思录》,学习与自己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