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最近一直在读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通识》。这是一本经济学散文集,分五章,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很多热点问题,如房价、火车票价、反垄断、医疗保险、征地问题等等,虽然有的文章是写于十几年前,但现在看来依然发人深省。

经济学很多时候是反常识的,不去理解,不去思考,则永远就只能诉诸直觉、情绪,或者被媒体、舆论左右。

“免费才是最贵的”就是一个非常反常识的观点。节假日里政府免费开放部分高速路段,这看似是做好事、予民方便,结果呢是更加严重的拥堵,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高速路成了大停车场,其价值严重降低。就为了博眼球、挣口碑,大施这样的“昂贵”的善举,是不负责任的。像高速路这样的“私人用品”(一个人在使用别人就用不了的物品)是稀缺的,稀缺则导致竞争。“只有‘价高者得’的规则才能引导人们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并用挣来的钱去参加‘价高者得’的竞争。当整个社会大部分资源都按‘价高者得’的方式分配时,整个社会竞争的成本就会下降,收益就会上升。”如果只是人为地压低价格(甚至免费提供),这不仅有碍公平,竞争成本往往也会变得很高。春节抢火车票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车次是有限的,火车票是稀缺的,春节买票就成了一场战争。再怎么打击黄牛、实名制,也增加不了一个座位。同时还人为地把票价卡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票面价格是低了,但你还得考虑通宵排队、找关系、研究抢票软件、买黄牛票、晚上睡不着觉、工作效率降低等等隐性成本,隐性成本加上票面价格才是一张火车票的真正价格。薛兆丰老师在书中一再强调要让商品价格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提高火车票面价格肯定会招来骂声一片,但这能够削去很多非正常竞争带来的隐性成本,使买票变得方便简单,同时区分需求,有助于人群的分流,客运市场自然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到时候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负担得起的方式回家过年,或干脆不回家(我同意“回家过年”不是“刚需”的看法,生活中哪来那么多刚需,有的只是需求程度的高低,价格的高低就有助于区分不同的需求程度)。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这几年相当火爆的淘宝双11打折活动。质量好、款式新的衣服人人都想要,所以是稀缺的,即使11月11日那天打了折,最终能买到想要的衣服的人也是少数,而且这些人一般都有足够的耐心蹲守到半夜,有足够好的电脑和足够流畅的网络,这些都是有成本的,而且往往折扣越大竞争越激烈,你要付出的看不见的成本就越高。

免费和折扣并不总意味着你能够占到便宜。最近,我也越来越相信,能花钱解决的事尽量花钱解决,这才是最简单高效乃至成本最低的办事途径。

国庆前,我们新租了房子要搬家。我的室友就找了两个朋友过来帮忙,结果只搬了一趟,东西没搬多少,然后还请人家吃了顿饭。搬家之前我就跟他说过,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就用钱解决,那才是成本最低的方式。求熟人帮忙,看上去不花一分钱,其实里面有很多看不见的成本。首先你得花时间精力去跟别人提这个事,然后办事过程中还得小心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样难免效率不高,最后帮完忙,虽然明着不说,但这就是欠了一个人情,早晚得还啊。而我当初搬家就直接打了滴滴,一共来回三趟,每趟18块,共54块,搬得干干净净,不麻烦任何人也不欠任何人。这也很好解释,好的搬家服务是稀缺的,你找来的两个朋友提供了非正常的免费服务,为了争得这样的服务,你就得付出非正常的成本。

《经济学通识》这本书非常适合缺乏经济学训练的普通大众去读,书中文章行文简洁,运用了很多浅显易懂的类比,实例丰富。读完真的会觉得自己变聪明了。群众的眼睛并不总是雪亮的,很多时候反而是容易被蒙蔽和误导的,这本书首先是带着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一个理性分析问题的起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免费的才是最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