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句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评思】

先思:内心温和的人,在哪里都会如此。从平时待人接物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好的习惯需要一点点积累,才能做到内外通明。

钱穆说:

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长。先有了对家人的尊敬与关心,往后才能推诸于社会。而不至于喜欢干扰触犯上位者或做出不合道理的反常行为。另一方面,所有的人道、人德都本于人心,孝悌又是仁的根本,所以有了孝悌之心,才会发展成对内的仁德与对外的仁道。这温情善意的“仁”则是与人相处的重要诀窍。不过,培养此心还需要贤人的促进与养护加上自己的不断学习与专注,也就是务本。

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lyxj/002.htm

怀瑾说:

孝悌是建立在对方行为的基础上。父亲对儿子慈爱,儿子也应该孝敬父亲;兄长对弟弟友善,弟弟也应该爱护哥哥。而这种相互作用也可以推之到大家庭中,推之到朋友、社会的关系上。这种关系是人文文化的体现,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一点。因此孝悌的人情感深厚,处事有分寸,是不会在捣乱的。而想要精于学问,要从根本做起,而后建立正确的观念,提升自我修养。人文光辉的关爱则是根本。

https://www.xyyuedu.com/zhuzibaijia/lunyubiec/32998_5.html

朱熹说:

孝,善事父母;弟,善事兄长。犯上,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作乱,行悖逆争斗之事。人如果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务,专力。本,根本。仁,慈爱的理,心中的德。为仁,行仁事。与,疑辞,表示谦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自然得出其道。比如上文所说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着力于此,在家中行孝悌,则仁道自然而生,及于他物。不过孝悌并不等于仁,因为仁出于爱,爱莫大于亲,所以孝悌只是仁之本。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0401/01lyjz/000.html

总结:

·相同点:孝悌是人文素养或者说人道的第一表现。一个孝悌的人内心必然是和顺的不会有过激、叛逆的表现。并且他们都提及了在此基础上的后天培养与扩大范围。

·不同点:

1.“孝悌”的范围:南怀瑾着重强调了孝悌的相互关系,并将之友谊/宗族情谊包含于孝悌内。钱穆和朱熹则没有提及这种观点。

2.“道”与“本”:南怀瑾在这里没有对“道”进行论述,而是直接谈到仁的“本”,并将之认定为人文光辉的关爱。钱穆认为“本”是“本心”;朱熹则将“本”作“根本”解。但两者的意思是相近的,无论是“本心”或是某种事物的原旨,都产生或自然得出了“道”和“德”。

3.“务本”与学习:钱穆认为学习是专注并促进“本心”的发展的重要一环,朱熹的用力与根本得出其道也是相近的意思,却没有点明“学”在其中的作用。南怀瑾则认为“务本”是说从根本做起才能学有所成。

·后评:

判断一个人是否顺从、是否和善应该看他对亲人是否足够敬爱。因为对亲人的关怀是人文素养的基本体现。但是一个人孝悌不代表他会对所有事情都保持温仁。要养成这种心态还需要后天的教导与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一句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