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月薪3万的“投资自己”,坑到失业…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和我聊起“投资自己”这个话题。

有位读者说,他学了不少类似“掌握XX技能,轻松月薪3万”、“年薪30万,这个技能你必须懂得”、“价值X万的写简历秘籍”的课程,自认上进。可今年公司裁员10%,上司和HR认为他绩效不佳,工作态度也一般,就被辞退了。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求职过程中发现,他理想的工作,要么自己达不到要求,要么薪资比预期低得多。

“投资自己这几个字,就是在收割韭菜啊!”他觉得被欺骗了。

长期以来,市面上都非常流行一个观点,大致是:

投资自己永不亏本,读书永不亏本。

被说得泛滥以后,就开始变味了。“投资自己”变成一件政治正确、自带光环的词语,让许多人投入大量金钱与精力,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以前在聊投资的文章中聊过,投资的目的是什么?

挣钱。

所以投资自己,自然也要看回报率。它是一件目标导向很强的事。

这几年我发现,那些厉害的人,有时表面看起来风轻云淡,其实都懂得将资源投入在以下3个地方。

01

投资专业

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普通人如果想混得好,应该投资长板VS投资短板?

要我说,这事不看投在哪个板上,关键看,它是否影响你的专业度。

什么叫专业?就是你靠它吃饭的家伙。

从长板上看,你至少要有1-2项拿得出手的东西。

哪怕你暂时没有以此为生,它也能在日后帮你托底,让你不至于混得太惨。就像娱乐圈,很多明星稍有名气,不是趁热打铁地拍几部叫得出名的作品,而是跑去参加形形色色的综艺节目。毕竟录节目既轻松,来钱又快,对吧?

哪天好不容易演一部剧,大家一看就换台:“这演技太烂了吧?”。不红的演员和歌手,只要本领过硬,还是能养活自己。不红的明星,那就啥都不是了。

专业掉线的隐患,必然在某一天让你加倍付出代价。

用巴菲特的话说,你要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它才是你永恒的立足点。

从短板上看,至少不能让短板拖你后腿。

我认识一位技术能力很强的项目经理,开发出身,做过架构师、管理过数据库。

他转型项目经理后,每次PPT都做得一塌糊涂。他却很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擅长的是技术,于是索性将文字和数据罗列出来,交给产品经理去写材料。

有一次临时去客户公司汇报,时间紧,加上产品经理出差,他只好到处下载模板拼贴。汇报时他一打开PPT客户就说:“不是吧?你们也太不重视了吧。”场面尴尬得鸦雀无声。

把精力主要放在长板上,这是对的。可若短板影响到你的专业度呈现,必然要补全。

所谓专业,就是由多个细节组成。

缺少一项,就少一分稳定性,想要立足就难免踉跄。这事没啥捷径,只能老老实实持续专精,把板块一块块地加固加高。

02

投资可能性

我现在定义自己有没有成长,有一个标准是:

是否有做对未来有帮助的事?

未必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比如了解新的渠道模式,多尝试新的内容题材和形式,用新方法处理现有业务;比如花时间花金钱,学一些我感兴趣的新东西。哪怕它们看起来不会马上给我带来收益。

总之,做些“非常规”的事。

就像蔡康永说的那样:如果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书,那你永远只能知道已经知道的事情。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一个账户。

像存钱一样,不时往里面投些东西,随着认知的增长与丰富,逐渐转化为发现机遇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视角、对未来道路的掌控力。

可能性出现在什么地方?

出现在,认知持续进化的过程中。

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软件工程师出身。他刚工作时,不仅喜欢写代码,还喜欢和产品经理学设计理念,与营销经理学商务谈判。在创业之前,他的认知账户已经很充裕,思维结构相比普通程序员,要全面得多。

周围的案例也不少。

我前同事是个喜欢做烘焙的二宝妈妈,随着业余做手工糕点积攒下的好口碑,前几年辞职后开了自己的烘焙工作室。

我接触过一个写了多年博客的程序员,他将写的内容集结成书籍出版,并且打磨了几门课程,后来辞职后成为自由职业者。

我自己本职是通信行业产品经理,几年前开始码字,慢慢有了更多维度的变现渠道和合作机会,第一本书也即将出版。

这年头,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的安全边际越来越小。今天多一些尝试和铺垫,明天就少一些风险和慌乱。

所以,花些时间和精力投资你的可能性,学些新事物,主动找新机会,未来的戏路会宽得多。

03

投资状态

包括身体和精神。

熟悉我的读者可能知道,我平时的生活节奏比较快。我呢,也自认为精力充沛,白天上班+晚上码字以及处理公众号事宜,每天工作12-14小时,一整年下来,全天休息不超过3天。多休息一会,我觉得有些浪费时间。

但失眠这个老毛病,一直让我挺困扰的。

我属于“夜间型”人,好状态都在晚上,有时刹不住迟些睡,往往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脑子里塞满形形色色的工作片段和细节。严重时失眠到凌晨5、6点,然后7点多起床上班,状态可想而知。气场弱到连说话都需要刻意用力,别人才能听到。

这时候觉得,什么目标啊,合作啊,发展啊,与一个好状态相比全是浮云。

你的精神状态,决定了你的效率。

以前我认为,本职+副业,事情这么多节奏这么快,我也没办法呀。后来发现,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言:“你的生活模式,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他人、与以前发生过什么,都无关。

越是忙碌的时候,越需要舍得花时间休息。

比如在晚上工作前睡个15分钟,比如周末放慢工作节奏,比如偶尔看些闲书闲剧,状态远胜于争分夺秒拉紧神经。

人生像吃饭,只塞干饭难免噎着,荤素搭配、来些甜品,吃个7、8分饱的状态,最美好。

太松散,不对。

太紧绷,也不对。

学会让日子保持努力之后有所乐趣,不定期给自己一些放松和甜头,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控制力。

04

最后回到开头,聊聊为什么很多“投资自己”是错觉。

第一,坦白讲,投资自己亏本的、读书读傻的大有人在。

人的本性之一是善于伪装,为一些事情找到美好的借口,让它看起来顺理成章或光鲜亮丽。

有位读者曾买了一门课程,询问我打卡机制,再三确认是不是只要点开课程放在旁边播放就可以。他对购买的课程内容并不感兴趣,只是为了打卡赚奖学金,全额返还后,比学费多30块钱。

哎,你的时间是有多不值钱?

读书同样如此。花几十块钱买本书,摊在桌面上就行了,然后就能得到赞美。这种轻而易举的满足让人上瘾。

我们投资自己,不是为了去做这件事,而是为了做这件事之后的目的。

第二,别仅限于投资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

读书、学习、健身、旅行,这些都很重要,但买房买车、亲子娱乐、口红衣服,这些同样重要。

我看2小时电影、把自己捯饬得好看些,带来的愉悦一点不比码字看书要少。

他们又不冲突,成年人当然选择全部都要。

什么叫投资?

我的理解是:产出>投入。

看不到产出,或是产出<投入,无论是做什么高级的事情,那都是失败的投资。反之,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得到符合或高于预期的产出,那都叫成功的投资。

愿我们都能成为聪明而清醒的投资人,不断进化成更好的自己。

共勉。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月薪3万的“投资自己”,坑到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