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力的背后,是生活的意义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21本书《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


如果用三个词总结你对压力的看法,你更认同下列哪组词汇?

第一组:规避、减轻、管理;

第二组:接纳、利用、拥有。


多少年来,「压力有害」论调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畔,我们听过上千种普遍的减压建议——深呼吸、保证睡眠、管理时间。

在大多数人看来,压力是可怕的,是各种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压力违背我们的意愿,导致焦虑、抑郁、强迫、拖延、酗酒、离婚……让我们孤立无援。

然而,当我们思索是生活中的哪些事情让我们产生压力时,我们会发现,往往是那些让我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学业、工作、家庭关系,让我们忧心忡忡。

压力的存在,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处理问题,让我们过得意义。


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一书中,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用大大小小的研究成果,告诉了我们,只有当你觉得压力有害时,压力才有害。压力的最佳管理方式,不是减轻和避免,而是重新思考压力,甚至拥抱压力。

全书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重新思考练习,目的是帮助我们转化思维方式,另一部分是压力转化练习,包括身处压力时的现场策略,以及帮助你应对生活中具体挑战的自我反思。

现在,让我们和斯坦福广受赞誉的心理学专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KellyMcGonigal, Ph.D.)一起,共同探索压力背后的秘密吧!

重新思考压力

我们看待压力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和压力关系。

书中,作者发现,认为变老将「更睿智」和「更有能力」的人,比那些持有消极观念、认为变老将「更没用」和「干啥啥不行」的人,平均会增寿差不多8年,并且患有心脏病、行走不便和死亡风险的可能性也会更低。

当研究控制了一些重要因素,诸如实验对象最初的健康状况、情绪状态和社会经济地位后,发现了对变老持有的观念影响了行为方式,即,那些积极看待变老的人比那些消极看待变老的人,更愿意从事改善健康的行为,如按时作息、控制饮食、规律锻炼、谨遵医嘱等。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压力思维模式塑造着一切,从压力情境下你感受到的情绪,到应对压力事件的方式,会决定你是从逆境中奋起,还是被压力折磨得喘不过气来,精疲力竭。

那些认为压力有害的人,会努力逃离压力源、集中精力摆脱压力,或是转向酒精或别的替代品,而那些认为压力有益的人,会更加主动的应对压力,让压力情景变成了成长的机会。


人人生活都有压力。当压力来临时,逃避已然成为了我们的本能。然而,逃避压力会耗费掉应该支持我们的资源的同时,创造了更多压力源,让我们渐渐无法招架、离群索居。

比方说,逃避工作的压力,回避工作任务,会让我们失去老板和同事的信任,失去一份工作。而逃避生活的压力,只会让事情越堆越多,等等。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应对压力的方式呢?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擅长压力,即不再逃避压力,而是在压力中选择有意义,允许压力唤醒勇气,联结和成长这些人类的核心本能,让痛苦变得更有意义,将压力中试图逃避的东西,转化为可以驾驭的事物。

拥抱压力,应对挑战

想象一下,你在一家几百人的公司工作,现在要做一次全员报告,你的领导、同事和合作伙伴们都位列听众席。你已经准备了一周,现在小心脏砰砰直跳,手心出汗,嘴唇发干。

这时候,你最该做什么:试图平静下来,还是兴奋一些?

哈佛商学院教授艾莉森·伍德·布鲁克斯就这个问题问过好几百人,超过90%的人认为最好的建议是平静下来。然而,在实验中,那些被鼓励拥抱焦虑,对自己说「我很兴奋」的人,比那些对自己说「我很平静」的人,在演讲中的表现更加出色。

在压力下,有的人会呈现出战或逃的恐惧状态,首要目标是自我保护。因此,他们对事情变坏信号更加机警,更加容易关注错误,自我怀疑。有的人则会呈现出聚焦困难,迎难而上的挑战状态,首要目标是追寻想要的东西,尽管他们也会紧张,但是他们会感到兴奋、热情、有能力、自信,他们会保持注意力开放,与环境互动,准备利用所有的资源去工作。

无论是在学习,在工作还是在感情状态中,挑战反应更能让人看到生活中的能量,从而帮助我们搞定事情。

在作者的课堂上,有个学生叫阿妮塔。在研究生生涯早期,她怀疑自己不具备成为研究人员的素质,逃避那些能帮她准备的事情,比如模拟谈话,比如考试,等等。

把压力情境看作挑战而不是恐惧的那堂课,让她醍醐灌顶。当她遇到小事时,她不再紧张,而是兴奋,告诉自己是身体在积蓄能力。面对她曾经害怕的学术委员会,尽管她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但她却依然保持淡定,自信地陈述,并在事后得到了学术人员的一致好评。

拥抱压力是自我信赖的根本,当我们把压力视为挑战时,我们会更加自信。

关心他人,找到生活的掌控感

在压力下,我们常常会感到无助。这时,与他人的联结就很重要了。

一方面,当我们加入互助团体,与有相似经历的人讨论我们面临的压力和痛苦时,倾听、理解、陪伴能引发勇气和希望。当我们有意识去帮助别人时,我们的无助感和匮乏感也会逐渐减轻。

比如,当我们爱的人深陷痛苦时,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关心他们的感受,安慰他们,帮助他们,我们的价值就会被激发出发,我们会更有勇气去面对挑战。而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杰出自身痛苦上,我们就会深陷焦虑,逃避或是攻击,让事情恶化。

另一方面,当我们选择专注于更宏大的目标时,当我们的驱动力不再是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时,我们会感觉更好我们会有希望、好奇、关怀他人、感恩、有动力、更兴奋,表现出更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相对比,关注自我目标的人更容易感到困惑、紧张、生气、嫉妒和孤立无援。

在一项研究中,工作人员首先给大学生们提供了20分钟的超越自我练习:「花些时间想想,未来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时思考一下,你想给周围的人或社会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接下来,学生们要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数学题。

研究结果表明,完成超越自我反思的学生们,坚持得更久,结束时,他们的答案正确率也更高。

可见,在压力中思考更大的价值和意义的人,支持他人的人,更能够在压力中看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转化压力为成长的动力。

当我们感到资源匮乏时,当我们觉得陷入困境时,试着去帮助周围的人吧!

哪怕是一句赞美,一句鼓励,一次小的助人为乐,也会让我们更有勇气面对挑战。

恰恰是艰难的时刻,激发我们的成长

花点儿时间,思考生命中那些让你成长最快的时光——带来积极改变的转折点,或是发现了新的目标。当你在脑海里回想起这段时光时,思考一下:你是不是觉得这段时间也很有压力呢?

当作者在研讨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举手表示同意。

哲学家尼采有句名言:「那些杀不死你的,都会令你更强大」。痛苦的背后是成长的机遇,把失败看作是停止信号的——要么是自己有问题,要么是目标有问题,会引发自我怀疑和恶性循环,而看到失败背后的机遇,会帮助转危为安,飞速成长。

研究表明,那些生活在持续压力下的人群,比如受脊柱损伤折磨、工作中应付痛苦事件、身患慢性疾病的人,尽管经历导致了极大的痛苦,但却激发了积极的改变。

在痛苦过后,人们往往会看到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作者的学生桑德拉·纳尔逊在怀着第二个孩子时,在第41周发现孩子已经没有了心跳。经过24小时候,那个叫做玛丽的女孩来到世间,安静,却毫无生命的迹象。哭哭啼啼的夫妻二人,挣扎着参加当地非政府组织的Hand of the Peninsula(新生儿死亡救助)的苦难支持团体,和其他夫妻一起,怀念过世的女儿。

在失去女儿后,桑德拉和丈夫更加理解和关心彼此,不再就纠缠于那些曾经令他们害怕、生气或不愉快的小事。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更加关照精神世界,并在第三个孩子出生后,开始自发帮助那些在因为失去孩子而在痛苦中挣扎的夫妻们。

尽管女儿在出生前就离世了,她的灵魂一直常伴他们左右,点燃了他们内在的火炬,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压力的痛苦与成长不是分离和孤立的现象,相反,痛苦是成长的殷勤,驱动了引发积极改变的心理程序。

我们之所以害怕压力,是因为压力往往让我们感到无力,让我们感到生活正在失去控制。

我们不要忘记,压力的背后是成长的动力,就如同黑夜的背面是光明。一旦我们能正视压力,在压力下与人联结,在压力下积极成长,我们将会收获更好的自己。

加油!


注: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压力的背后,是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