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意、毋必、毋固和毋我


毋意必固我,孔子毋意必固我的态度,其实也可以叫做“四毋”,孔子的学生说孔子有四件事是从来不做的,这四件事分别是毋意、毋必、毋固和毋我。

毋意,就是别瞎猜。

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其实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因为我们喜欢去推理、臆测,比如:他今天看我的眼神不对,是讨厌我吗?桌上的零钱不见了,是不是女儿拿去买漫画了?大家想想,你是不是也曾被别人推理过呢?出现这种情况你会觉得委屈、难过吗?

孔子被困于陈蔡时,他的学生轮流做饭。轮到颜回做饭时,有学生告诉孔子说颜回偷吃,孔子不相信,于是就问子路,子路说颜回确实偷吃了,孔子就有点儿相信了。后来孔子把颜回叫过来,询问颜回,颜回说是这么回事,我煮饭时不小心把米粒掉在地上,脏了,我就把这些米捡起来吃了,所以今天的饭我就不吃了。

因为大家的臆测,品行优秀的颜回竟被误认为是偷吃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臆测,在对我们自身造成困扰的同时,也困扰了他人。所以在事情没有定论之前,不要调动自己的情绪,调动情绪就意味着你离开了“看当下”的状态。

毋必,就是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按固定的模式来做。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他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一个非常低的修为,能做到这一点,也只能说这个人还算是不错的小人。因为事情总是变化的,如果坚持用一个固定的套路去面对任何问题,效果可想而知。

毋必就是要通权达变,根据事情此时此刻的状态,来调整我们在当下的状态和做法。

毋固,就是不要固执己见。

如果一个人固执己见,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知道,不去学习,那么他就很难进步。孔子就是一个经常调整学习,不断进步的人。

孔子有位学生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很丑,孔子就看不上他。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以貌取人,看错了子羽”。你看,高明如孔子,一样也有看错人的时候,但关键是孔子并不固执己见,他会反省,甚至当面认错。

一个人如果固执己见,他会失去了幸福的能力。因为他不想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也不想知道哪些地方是自己需要学习和改进的,他缺乏好奇心。所以他的苦难就会变得越来越多,因为他只能用固有的资源去应对不断增加的苦难。所以,经常调整学习,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保持“毋固”的状态,跟我们每个人的幸福都有莫大的关系。

毋我,就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做任何事都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根本感受不到别人看这个问题的感觉。我们与他人的矛盾,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大家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当一个人处于意必固我的状态时,就会觉得只有自己体会到的才是真切的,别人体会到的他感受不到;只有我相信的事物是真的,而你相信的事物我并不信。这种显而易见的分别心就会给人带来很多痛苦。所以只有当你能够做到毋意必固我的时候,你才能减少心中的痛苦。总的来说,毋意必固我其实就是一种在自然心理下的和乐生活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毋意、毋必、毋固和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