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心理:《成长型思维训练》带来的思考

      杨益彬老师的课让我想到我很多,经过一夜的消化与整合,在对照日常的教学梳理如下:                                                                        首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了理论性依靠,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如何将成长型思维渗透于日常的教学生活,在课堂上我会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用提问的方式先丢给孩子,能力强的孩子,他会用孩子的语言,孩子的视角,孩子的表达方式给我答案,这种童趣更能得到班级其他孩子的共鸣,而作为成年人,我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有跳跃性,有些被忽略的,孩子的话填补了我的所短,再去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其他能力强的孩子会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样,中等的孩子会有些茫然,学困的孩子依然不解,我就会请最先回答问题的这个孩子再具体详细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能力强的孩子补充,他们会边说边饶有兴致手舞足蹈的演示,其实我的目的是通过再次的说为班内中等生服务,再去观察这些孩子,老师或者抛出适当降低难度问题让他们答或者适当给予帮助,在听听他们的说法,他们就会获得挑战的乐趣。再用红花制度去鼓励学生们去帮助学困生,无论是提供帮助的还是被帮助解决困难的都会得到红花,他们都很快乐,越来越爱这个集体。这个过程充满不定性因素,孩子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对问题理解方式更是各有千秋,老师围绕教学目标适当的引导尤为重要。这正是杨老师所讲授的将成长型思维日常化。杨老师在讲座最初抛给我们一个问题:用固化教学方式方式去评优还是尝试将讲台留给学生。如果继续固化思维去训练孩子,他们将来只能成为教师灌输下的复制品,多可怕,世界的美妙就在于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我们只能只能根据特点归类,而细观察即使是两片树叶也拥有个性差别,更何况是人,我真的不希望他们长大以后就成了我。如果那样,未来不可知的信息时代他们怎么立足,唯有一双能够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品质才会伴随他们一生,小学基础教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 而在杨老师的讲解中我发现自己要针对孩子的慢慢长大,对他们自主性能力的培养要加强,我要学会慢慢放手,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     

图片发自App

        再谈孩子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再班级管理中肯定会发现各种问题,教师和家长的眼光常会用成绩去衡量孩子,按照成人的角度去衡量,作为班主任,我不停的在发现问题纠正行为,强化管理,效果不佳,不如换个角度,班干部参与日常管理,把班级管理中发现发现的问题按照文明礼仪、纪律习惯、卫生习惯、作业完成质量做成表格让他们有依据让他们去衡量评价。而教师再每日表格信息的汇总中会发现,那个成绩差的孩子卫生和纪律习惯很好,那个整日邋遢的孩子字写的很漂亮,那个经常满分的孩子不善于言谈,那个极善言谈思维活跃的孩子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教师透过孩子的眼睛去发现孩子们的优缺点,针对性的给予鼓励、帮助和指导,就会发现他们正向我预期的效果慢慢靠近而且效果明显。她们是天使,只是成人们衡量的眼光错了。教师更要有成长型思维,只要方法对了,我和孩子们还可以更好。

   

图片发自App

      其次,杨老师讲到发掘彼此的潜能,讲到预防习得性无助。在我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男孩,父母离异,他焦虑、无助、散漫、成绩下滑,不愿与我沟通。当我试图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发现孩子爸爸的语言充满了对孩子妈妈的不满和抱怨,他把孩子今天的状况归怨于孩子的妈妈,而且很伤心,而且这样的语言和孩子也说过,而在孩子的心理他爱妈妈,又处于老人对他溺爱的环境中生活,他越来越我行我素,了解到这些我百感交集。首先告诉家长不管你现在状况如何,记着自己是爸爸,你的孩子还没长大,状况出了,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记住不要把大人的恩怨带给孩子。可能这个家庭矛盾的消化和磨合需要时间,而在班级里,我不希望他只是低头不知声的状态面对我,我希望他养成好习惯,阳光快乐的生活。我甚至担心这么小的孩子会抑郁,这样的阴影会给他以后的生活造成什么样不可挽回的影响,我对他的关注相对多了些,我想表扬他,重建他对自己的信心,可却找到可以表扬的地方,我发现课间他会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会笑,我就会在心理说:还好,幸好还小,还有可塑性,还没我想的那么糟。我故意让一个瘦小的孩子提一桶水晃晃悠悠的在他面前走过,他他跑上前去,俩个人很轻松的抬着走了,我终于找到了了可以表扬他的契机。慢慢再与家长的沟通,与我配合,在一系列的努力下,从他对我笑了到慢慢和我有话说,再到慢慢的控制自己的捣乱行为,直到愿意按着要求去完成学习任务,我看到这孩子的成长,这个过程长达近一个学期。可能我太孤陋寡闻了,最开始并不知道这个孩子最开始的表现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还好一个教育者的良心没有错过他,爱是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如果早一点听到杨老师的课,在这个情况下,可能这个孩子就不会在我边摸边走的过程中经历这么长的时间步入正轨。我需要学习,只有打开知识的窗,才会感受它的温暖,同时周围的人才会因我的存在而共享温暖。

图片发自App

        我所带的这个班级,留守、单亲家庭很多,相对老人的溺爱,和父母陪伴的孩子相比问题会相应多些,有太多要向杨老师请教和学习,我需要整理成工具箱,运用于我的工作中,扶着这些满载希望的孩子们慢慢走向他们辉煌的人生,若有一天我老去,我希望在他们可塑的年龄阶段勇敢、坚强、正直、善良。                                                                  最后,感谢日慈培训理念与共享方式方法的指导,感谢青椒平台提供途径,让孩子们健康有爱智慧成长。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椒心理:《成长型思维训练》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