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篇 倾听与思维的弹性和进化

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绝对化思维。

从防御型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的思维工具:创造型思维、WOOP思维、控制的两分法、正念思维。

先来说说倾听。

倾听的要诀是:答案永远在别人心里。很多事情,其实你并不知道,所以不要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想象来理解别人的话。

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他才会提问。而一个不好的倾听者,他的心里没有问题,只有答案。因为他一早就知道了别人要说什么。他听到别人说的,永远都是他自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不断重复不断重复。

当你跟别人说,你讲的东西跟我在哪个老师那里听到的什么概念很像的时候,要小心了,你正在把这个人说的东西和你原有的概念进行同化,你就是把这个人所讲的东西裁剪成了你原有知识的样子。你其实在说,你说的东西,我都知道。这样,你也就听不到这个人真的在讲什么了。

佛教禅宗里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到简单的过程。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弹性的思维。

而这种思维的要诀,跟对话很像,就是不要太确定你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间。

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找出它不够完善的部分,是很容易的。可是要听到它对的地方,却并不容易。你要先接受“他所说的都(可能)是错的”这一客观事实,才能听到他说的对的地方在哪里。

如果套用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它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把它当作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既然是局部的知识,这局部以外的部分,才会变得分外迷人。你才会想,那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呢?这就为进一步的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探索的空间,其实也是思维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是自我发展的空间。

所有你关于世界、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只不过,你既是这类知识的生产者,也是这类知识的接受者,你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你说,这个世界糟透了,这就是你的知识;

你说,我应该变得更聪明一点,否则别人就不会喜欢我,这也是你的知识;

你说,我是一个敏感内向的人、一个活泼开朗的人、一个佛系青年,这就是你的知识。

我们提供的也只是局部的知识,如果你知道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很多未知空间,你就不会被这些知识限制住,变成一种应该思维。

所以,思维的弹性其实就是承认我们自己的限度,并继续探索其它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一种适应方式,叫同化。简单说,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现实中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加工和修改,让它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

另一种适应方式,叫顺应。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这些新事物。

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这很痛苦,因为相比于固守某些绝对真理,你的思维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可是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来改变我们自己,发现自己,同时发现别人和发现世界。这样,思维发展才会快,你才会不断发现你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承认我们知识只是局部,并探索其它的可能性。而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来自他人的想法。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知识、情感,所以每个人的想法也会千奇百怪。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26篇 倾听与思维的弹性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