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雨嘉
点评/涅阳三水
老师走进教室,让我们在纸上随便写两个词语。
不知道老师要做什么,也没放在心上,就随手写下了“街道”和“一动不动”两个词。
没想到的是,当我们都写完了之后,老师说出了这样的要求:把两人写的四个词语连成一段话。
这样的要求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低头看看自己写的两个词语,再看看同桌写的两个词语:武松,繁华。
看到这两个词,我大吃一惊,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的感觉。
这样四个词语,要怎么样练成一句话呢?
同桌是我们班的习作小达人,总能冒出了一些令人出乎意料的句子。我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等待着他的才思泉涌。
可是,其他同学已经开始表述了,他还是紧皱着眉头,没有一点反应。
他的脑细胞,应该是在倍速运转着,我也动用自己的脑细胞,来思考一下。
我想到了一个句子,虽然不怎么好,但比不说一个字要好。
我扭到同桌那里,在他的耳朵边,轻轻把这句话重复了一遍。
说完不过两秒钟,就轮到我们了。
同桌也是没时间去思考了,就把我说给他的句子说了出来。
他说句子的时候,我就用手把脸遮住,不出我所料,班里果然哄堂大笑。
我当时心里小鹿乱撞,同学们的笑声让我脸发烫,我真不想让他们知道,这句话是我的“杰作”。
没想到,老师对我们的句子进行了极大肯定,说这是一种文学样式,叫同人文学,说我们的做法,是给大家进行了一次同人文学的引领。
这样的结果太意外了,在大家的掌声中,同桌的眼睛亮晶晶的,我想我的眼睛也很亮。
感谢武松,感谢同桌,让我获得了一次意外的掌声。
三水老师有话要说——
这次的习作,让同桌两人一起绽放光彩,实在出乎我的预料。
这孩子的心理描写特别细腻,把自己当时的心里状况披露得很是实在,那种被关注的窘态,通过寥寥数语,很真实地站立起来了。
平时的习作中,还是片段练习中,这个孩子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精彩的瞬间,只有在这样的一次活动中,才冒出来的优秀。
不由得反思自己,在习作教学中,以往的做法是不是太过于陈旧呆板,使得孩子们的天性没有得到激发,还在压抑中?
每一次的习作课,对上次习作,做过讲解,也做过点评,但很少有针对某一篇习作进行过展示性的点评。
也就是说,没有针对哪一篇习作,进行过即兴式逐句逐段的点评。
或者说,在潜意识当中,否定了孩子们的习作能力。
。。
对此,深深地检讨,在以后的作文课上,要努力去肯定每个孩子文字中的闪光之处。
唯有如此,才可以大可能地调动起来孩子们对习作的热忱。
一直以来,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软肋,没有孩子喜欢它的存在,也没有孩子能够习惯它的存在。
毕竟,要写出来大堆的文字,是一件苦差事。
求学的路上,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付出代价,才可以换取一点适合自己的肯定,习作也不例外。
每一年,遇到的孩子阅读的经历不一样,写作的经历也不一样,对文字的敏感度也不一样。
要在这不一样的底蕴当中,寻找到一丝相同来,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虽然不容易,但依然要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