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前两天看了一本关于曾国藩30岁前经济情况的书,印象中,曾国藩的形象是操着湖南口音,心思坚韧,运筹帷幄……的老者形象。书中对曾国藩那个时期日记、书信的考据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对曾国藩的认识。
首先,曾国藩二十出头就考中举人,二十七岁考中进士是确有其事,但绝不是有些人口中的天才;也不是有些人觉得的纯粹靠勤奋逆袭的笨蛋,他实际上就是一个智商不高不低,为了完成家族从底层老百姓跃升到士绅阶级而努力读书考试的一个普通人。
进士及第,曾国藩鼻孔朝天,非常得瑟,但是为了北漂,他仍然不能免俗,在老家疯狂集资,跑到湖南各地认宗亲、同乡,指着收了这个钱北漂做官。钱好收,但是收完了就不是简简单单拍屁股走人就完事儿了,以至于他后来感概千万不要收钱,你收他一分,还回去十分也被人说“想当年”。
三十岁,为了填补自己在北京欠下的饥荒,每天疯狂练字,努力争取去四川出差的机会,争取到机会后,又买了一大批“福袋”——扇子,去合理圈钱……
是不是和我们的生活很像?每天也需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苦恼,自己啥也不是,老家的亲戚但凡有点事儿,电话就打来了……
时代在进步,曾国藩从湖南出发去北京做官花了三个月,现在从湖南出发去北京,高铁不到七个小时。但是个人在社会阶层相同情况下的待人接物,现在和两百年、两千年前差别真不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不止放在国家适用,放在个人也适用。三十岁开始,曾国藩四川大捞一票,不再被欠债牵绊之后,他幡然醒悟,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管是不是真的幡然醒悟,但此后十年,他终日勤勉,十年七迁,连升十级。
三十岁前,他很懂人情世故,三十岁后反而变得天真了很多。“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绐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皆在于此!”他怀着天真的志愿,“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朝野芜杂纷乱,宦海晦暗不明,其勾心虚伪只比现代职场更甚,要践行这一原则,可想而知需要多么非人的坚定心志了。
十几年如一日的“勤”与“诚”,让他在四十三岁组建湘军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才往他身边聚集,晚清督抚、尚书等正部级以上高官中,有二十六人是他以往的部下。至于道台、知府、知县之类,更是遍布天下。
Part 2
36岁的王阳明被贬龙场,贵州山区里的一个驿站任驿丞。
山高路远,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一句话——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这种环境下如果还心情抑郁,在那个年代几乎是死路一条。
但王阳明却异常坚韧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
在这个是人就得脱几层皮的地方,他不仅没有走向“死地”,反而完成了生命中的“脱胎换骨”。
王阳明是怎么做到的?他在《瘗旅文》中,也讲出了自己的心得:
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从兵部主事——一个部委厅局级干部,一下被打到偏远山区编制外,内心活动的复杂和我们今天简直一样一样的。
这个事件无疑是他人生中遭遇的一次巨大的挫折,但是经历了这次挫折后,
那他从这次挫折中明白了什么呢?
要做就做第一等人——圣人!
“此心具足,不假外求。”
我们要达到人格和事业的目标,都不是向外求,而是我要向内求,就是一切的根源,不管是困难还是自己的不如意,根源都在于我们自己。我们与外界的人相处,是与人相处么?不是,我们是与一种认知模式相处,一个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认知模式,他跟世界的关系是跟他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有关的,和他占有的资源没什么关系。
1519年宁王叛乱,手里没有一兵一卒的南赣巡抚王阳明就是通过自己所学结合对时势的判断,放了无数次假消息,次次都是正中叛军下怀。
第一个问题:宁王叛乱准备了很久,但是起兵是没有规划的,完全就是撞日子,自己生日那天,直接开干。
一场叛乱,首先得稳定后方,但是王阳明,这个翻覆之间就解决了祸害多年匪患的人就在旁边,宁王竟然没有先解决掉自己,而且根据线报,宁王准备沿途截杀自己。王阳明根据这一点,料定宁王起事仓促,自己和属下都还不清楚中央和周边的情报,于是派人去造谣:两广、湖襄都御史和南京兵部已经奉旨,命令各个将领率领士兵在各个出入要道进行埋伏,看到宁王府朱宸濠的兵卒就袭击斩杀。
当宁王犹豫不决,慢吞吞集结起兵力的时候,王阳明早已经调度好粮草,搭起了和宁王人数相差不大的草台班子。《孙子兵法》有云:十而围之,五而攻之,倍则战之。但是七八万精锐和七八万的农民该怎么打?而且人家还坚守不战!宁王不知道!干脆不管了,留了一万人看家,准备直捣黄龙,拿下南京,和北京分庭抗礼!这个时候对于王阳明来说就不是七八万对七八万了。五而攻之,孙子兵法写得很清楚啊!于是王阳明将大部队会师地点选在了离南昌60公里的丰城,先是奇袭南京城外新旧厂的伏兵,接着放溃散的逃兵回南昌城,顺道带回已经被各地集结的大军包围的消息。
本来就两眼一抹黑,草草起事,现在又接到这种消息。叛军无心应战,还没等到宁王朱宸濠回援就不攻而破。王阳明又一次利用他对宁王叛军“认知缺陷”的碾压,把宁王逼到了墙角。
直到最后大决战,王阳明也是凭借对群体心理的把控,靠着更少更弱的兵力打败了精兵如云的宁王。
整个过程看似行云流水,王阳明屡出奇招,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事情的发展,很多时候是不受我们控制的。
传什么消息对手会信,会怀疑,甚至根本不信,直接把造谣的人一刀砍了!
派出去的人应该到什么地方开始传播,找谁去传话……
对方会怎么想,自己的下属会怎么想,除了个性,还有共性……
这些都是王阳明在彼时彼刻一定需要思考的。
“此心具足,不假外求”是王阳明自己的顿悟,他也深刻的明白其他人的心不那么足,需要求什么!想要他做,那就给正面的回应,满足他内心的需求;想让他反着来,那就给反面的回应,让他不敢动,或者干脆反着动!
这就是发生在501年前的“降维打击”。
Part 3
“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是电视剧《天道》里面主人公丁元英的台词,也是根据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总结的客观规律。
“杀富富不去,济贫贫不离。”做正确的事,强求价值观中的“正确”,不如做符合一个群体文化底色的事情!
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了解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是国学带给我们的意义。
欢迎关注公众号“骐骥课栈”学习《国学思辨与企业管理》及5月26日19:30-21:00直播课题《曾国藩与冰鉴相人学》o(* ̄︶ ̄*)o
企业官网https://www.qjjc-zx.com
更多原创请关注公众号“骐骥积成”
旗下微课学习平台请关注公众号“骐骥课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