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差异到底有多重要?】

和朋友聊天,说到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不禁想起一些因为认知差异,对于同一件事写出不同结局的现象。

因为规模逐渐扩大,我的教师团队也开始逐渐扩大,经常有一些兼职的、全职的老师加入到我们的教学团队。

很多时候,他们能否会留下来,或者谁能和我们一起走得更远,我觉得是大家对于一些关键词的认知差异决定的。比如:对价值观的认知,比如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知,比如对学习、尝试等这些词语的认知。

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差异不同,事情的结果就真的完全不同。

比如,我们招聘兼职老师的时候,一般都要经过笔试、面谈、试讲几个过程。很多兼职的老师是我们在各所学校的大四学生里面进行校招。经过笔试、面试,我们会对双方初次都比较有意向的应聘者深入面谈,具体到应聘者入职后教什么学科、哪个班孩子们具体的学习进度、应聘老师具体备一节什么内容的课,我们都会通知给应聘者。

面谈结束后,最后面谈的几位应聘者利用一周的时间,回家去按照我们的要求、提供的信息充分准备,再按约定的某个时间,统一到我们的教研室进行招聘工作的最后一关——试讲。

几乎每次都一样,所有的应聘者都是抱着他们的一摞资料,用真诚的眼神看着我,用力地点着头说,会的,我一定会好好珍惜这个工作机会的,我一定会好好准备教案,好好试讲的。

然而,一周以后,到了约定的试讲时间,能衣着得体、精神状态良好、备课比较充分、约定比较准时的应聘者并不多,他们的状况各有千秋。有的说,对不起啊,老师,我今天身体有些不舒服,暂时先不过去了。有的说,老师,不好意思,最近比较忙,课还没有备好,我能不能不用PPT试讲?有的说,老师,对不起,我清早出门,没想到路上遇到堵车,可能要迟到一小时;有的说,老师能不能再给我一天时间,我一定好好准备……

在寥寥无几前来试讲的应聘者中,我对比了他们的试讲,最后留下了两位。聊起应聘心理和准备过程,他们笑着调侃:这个呀!得看个人的认知差异。

哦?难道问题真的出在他们各自的认知差异?

被聘大四学生小A告诉我,他家经济情况还不错,眼看自己就要毕业,也马上要走上社会,自立是必然到来的。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实习的地方,早点认识社会,在踏踏实实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从笔试开始,他希望借助实习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有特别认知。所以,多日来他精心备课,多次请教学长,自己对着镜子和墙壁试讲备课的内容,所以也对自己被聘用信心满满,所以也有了最终的结果和这一次细谈。

认知差异直接指导我们的行为。

也许人与人的天资有差异,也许人与人的后天资源有差异。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认知差异的把控。

为了提高教学老师的教学水平,我们每周二和每周四都会进行一次、二次的说课,大家在不停的试讲修改过程中进步,把最精彩的教学展示给周末前来补习的孩子们。对于一周两次的说课业务学习,大家就有不同的认知差异。

我们有一个姓王的老教师,他对于说课这件事情的认知,让我特别惊讶。

王老师毕业于湖南大学,从参加工作至来到我的教育机构前,他一直从事销售和主管工作。因为要辅导自己的女儿学习,他重新翻开陌生的课本,重新关注初中各学科的知识点、考点、难点、易错点,他开始动笔,完成大量的学科辅助练习题,做笔记,归纳知识点,自己消化,再趁女儿每周末回家时间,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女儿。

三年下来,在他的帮助下,女儿几乎满分被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录取,也是因为这一结果,让王老师对中学知识点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和巩固,也让王老师体会到教学的快乐,他决心放弃从事了三十多年的销售工作,走进完全陌生的教学领域,并对从事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在每周两次的教学说课这件事情上,王老师对学习的认知让人敬佩。

王老师辞去销售工作,入职我的教学团队时年龄56岁。在此之前,他除了每天下班后帮自己的女儿辅导家庭作业,对于系统教学几乎是空白。

第一周说课的时候,王老师因为不会做教学PPT,他拿着密密麻麻的手稿,说课时被大家毫不留情地打击一番。看着他年过半百,在一群小辈面前被一点一滴地纠正,批评,评论,我心里是难过的。

为了安抚他受伤的心灵,第一次说课刚刚结束,我找到王老师,准备给他一番心灵鸡汤的安慰一番。

还没有等我开口,他呵呵一笑,拿出大家对他说课进行评价时的笔记。密密麻麻、圈圈点点,大概有一页纸。刘老师,这一点我确实没做好;要好好向大家学习;刘老师,肖老师说的这点建议对我帮助非常大,要好好借鉴;刘老师,陈老师说的这个知识点我再仔细看看教材,看看有没有超纲……

他拿出评课笔记本,逐一对应地和我讨论。末了,他挠着头呵呵一笑,刘老师,我确实没有接触过PPT课件,从来没有做过,你能不能教教我?我想学习!

我在电脑前坐下来,从新建PPT演示文档开始,到保存PPT背景图片,到背景图片的插入保留,到文字输入,到文字的飞入……我一次一次演示,他一次一次迫不及待地尝试,不到一小时,一个56岁的人,学会了用PPT备课。

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周,王老师说课时,就能熟练地运用PPT演示了,对于上课流程的安排、上课节奏的快慢掌控程度、讲练结合的合理安排、课后练习的加深巩固上,王老师在一个月以后,已经成为大家的典范之一。

因为对学习的认知积极主动,他的教学水平提升特别快。因为率先垂范,后来一直负责我们理科教学老师的说课工作,整个理科老师的业务水平、工作状态、业余生活都是我们团队的楷模。

王老师通过对学习的认知,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备课、教学、应考、提分几个重要环节,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骨干教师。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

学习不分年龄,成功不论早晚,梦想不论长幼。对于学习的认知能力越强,成长的速度越快。一个人对学习的认知,往往贯穿在他生活的多个方面,也会折射在精神状态上。学习认知越强,精神状态越积极。

我时常想,如果我们那些年轻教师也能像王老师这样该有多好。即使不是最好,我们能不能尝试着通过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这也是我要跟大家交流的第二个认知的关键词——尝试。

都说年轻人是最有勇气的,因为他们初生牛犊,因为他们有大把的失败的资本,因为失败了,他们随时可以从头再来。仿佛只要敢于尝试,开始尝试,成功的大门就已经朝他们慢慢开启。

在我们的教师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看家本领。为了打造不同的教学名师,我们让大家各自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在每周五,会选择一些教学形式比较好的老师分享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其他老师相互借鉴学习。

有一个年轻的作文老师,上课特别生动。她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像一个主持人,上课就首先抛出课题,问孩子对该课题的理解,听不同的孩子说各自不同的理解。当所有的孩子都说出自己的理解,她再用疑问的方式,不停地提问,步步逼近,引导孩子更完美的朝自己要输灌的知识点上理解,让孩子们全程发散思维,最后又个个被她拽进要讲解的知识库。

她在分享完自己的上课形式后,深有体会地对所有的教学老师说,教学最好的方式是点燃一把火,让孩子们尽情燃烧。所以,她尝试了这样的教学方式,点燃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的智慧尽情燃烧。说课展示是一个方面,实际课堂收获也非常有意思。因为这样一种教学确实符合我的教学理念,我们给它取名——启发式教学。

有了这个成功的分享,我要求所有的教学老师第二周起,忘掉自己,全面推行作文老师的教学形式,尝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个推广实行计分考核,结果纳入工资晋升评定。

为了将这个好的教学形式推广得更好,我总结了那位作文老师的成功之处——提问式教学,把自己的教学内容确定后,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也就是说,大家如果想当周的课程尝试更成功,只用记住三点:一、确定教学知识点;二、确定十个与知识点相对应的问题;三、全程提问,让学生回答,老师最后总结。

这个我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在推广的时候,结果却是千差万别。它让我意识到,认知尝试,和胆识没有关系,和勇气和耐心密切相关。

到第二周公开说课的时候,百分之九十的老师能做到启发式教学。因为个人差异,学科差异,教学内容差异,他们设置的问题有出入,但整体上来看,大家对尝试的认知都非常积极,多门学科借鉴了这样的启发式教学。

有一位数学李老师,年轻,聪明,精干,课堂幽默风趣。他的课堂上常常笑声不断,掌声阵阵。在这次的启发式教学推广尝试中,他也让我大吃一惊。

他的课程,全程按照自己以往的说课进行,其他没有任何变化。相比之下,无论他多么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没有启发式的提问,下面的听课老师都是安安静静,没有一点生机。

我找到李老师并问明原因,他的回答非常直接。“我不是没有胆识的人,也不是怕尝试失败。我只是不想花那么多力气,列举那么多简单无聊的问题,请那么多学生回答,最后我只是总结知识点。那课堂要我们老师做什么?万一问题安排不合适?万一学生不愿意回答?万一课堂失去我往日的活跃氛围?”

我知道他骨子里是觉得自己有自己的优势,不需要借鉴别人的形式。有这样的想法也情有可原。不过,既然是一次推广的教学活动,我也有自己的要求。

为了帮助他成长,我没有批评他对自己的固守,也没有过多评价指责他这次的“不尝试”。我把整堂说课的录像给他看,他那么聪明,那么善于观察,我希望他作为一个观众,从比较的角度,下周继续尝试着改变教学形式。

没想到后来的每次说课,他都固守在自己的教学风格里。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因为多次的尝试,多数教师都成功地转变了教学形式,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相比李老师的课堂,学生开始厌倦了他无休止的课外调侃,孩子们的成绩也开始下滑,家长要求换老师的现象也屡屡发生。

李老师因为一直固守自己的阵地,拒绝尝试改变教学形式,被大家认为是聪明但不好学,胆大但不敢尝试,勇敢但不愿践行的特例,最后,因为家长的强烈要求,我不得不劝退他离开我的团队。

认知尝试,我们就应该勇敢跳出自己的安逸圈,准备迎接失败、再尝试、再成长、才成功的过程。认知尝试,和胆识没有关系,和勇气和耐心密切相关。

说到认知差异,我们不得不说到认知能力。所谓认知能力,是一个人接收、加工、储存、应用信息的能力。都说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认知力差的弊端就显而易见了。

试想,同样是总结大会,别人借助PPT演示,达到视觉听觉的直观,你拿着手稿,推着眼睛,被动地宣读个人总结;同样是新课堂尝试,别人能相互学习,彼此搀扶着进步,你却固步自封、举步维艰;同样的写作群打卡,别人都能坚持并且日渐精致,你总是绞尽脑汁黔驴技穷,别人都是有条不紊,你总是仓皇应付……

我不认为认知力有高低之分。那么,人与人经历同样一件事情,最终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形成这个巨大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应该和个人内心的敞开程度有关。比如我们对外界的学习认知敞开,我们接受新事物就会比较快,我们对新事物敢于尝试,我们新事物的重新认知就会敞开,假如我们对周遭的一切都敞开,我们的认知就会得意全面提升。

反过来,人与人的认知有差异,他连学习的勇气都没有,连生存的压力都看不见,轻则,他被时代抛弃;重则,他被生活抛弃。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差异到底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