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

曾看过这样一个引人深思故事:

越战时,村庄被炸,一个小女孩身上着了火,哭喊着往前跑,正好撞见了一个美国记者。

美国记者有三种选择:

1.顾不上拍照,赶紧把女孩身上的火扑灭

2.拍下照片再去灭火

3.拍完照,就赶紧回去发照片

拿这三项结果作调查:

小学生全都选了第一种;

中学生有选第一种,有选第二种,因为拍下这张照片,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场战争的残酷;

大学生里,有人开始为第三种选择辩护,认为职业素养很重要……

调研者感慨地说:“如果培养的知识化的人,在人性上,还不如他们没上学的时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这些有关教育的问题,早在1952年,爱因斯坦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就给出了答案。

他明确地指出,教育只教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想起来前段时间霸占微博热搜第一的话题:“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被抓。”

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有着高智商儿子,蓄谋残忍杀害单亲生母的悲惨故事。

吴谢宇,这个北大的高材生,他曾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曾拿到北京大学廖凯原奖学金,不仅如此,他的英语GRE的分数高达全球前5%,无疑,他的专业知识水平已经达到顶尖,但他却是一个冷漠自私、偏执分裂、暴躁易怒、没有健全人格的人。

这样残暴的学习机器不在少数,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南方医科大学杀人事件,这些犯罪分子,各个成绩优异,接受着我们一直追求的“精英教育”。

那么真正的教育应该注重什么呢?爱因斯坦接受采访时说道,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获得切身感受,学生必须学会理解人们的动机、幻想以及他们遭受的苦难,以便获得正确的态度与他的同胞及其共同体相处。

这便是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减弱甚至消失的共情能力。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北大树洞”歧视事件,北大在贫困县补招了两名530多分的考生,想不到的是,这一行为竟然刺激了一些在读的北大学生,他们在“北大树洞”发泄不满:“现在有一种吃屎的感觉。”“我少考一门语数英都比他高20分。”“他俩真的会来上学吗?难道自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他和我们分数不在一个层级,我们要孤立他。”言语充满了鄙视和傲慢,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北大精英之口。

这让我想起了100年前的北大,与现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1918年,北大学生给校长蔡元培写信:希望可以给校役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没过多久,北大就开办了“校役夜班”,由北大的学生们义务授课,参加这个夜班的校役有23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是文盲或半文盲。

这便是爱因斯坦一直担忧的问题,我们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人们知识水平在不断提升,可是好像人格修养却好似在慢慢倒退。

而对于教育方式,爱因斯坦更是看得尤为透彻,他说,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与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

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一直在逼迫着孩子们对教科书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却忘记了有些更重要的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爱因斯坦有段话在教育界流传甚广:“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而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便是言传身教。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一个人格健全的老师和父母,才能教育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教育不是别人的事,是我们每个人的事,而我们对自身问题的检视和修正,才是教育真正的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