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我的姐姐》|心中的执念没有放下,我们就一直背负着枷锁而活

【日知录】《我的姐姐》|心中的执念没有放下,我们就一直背负着枷锁而活


接着聊电影《我的姐姐》


昨天聊了"工具",今天聊"执念"。


在电影中看见的几个画面,不自觉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模式。


以往常和朋友提及,"念念不忘的言行之下,一定藏着某些东西",这话放到电影中对应画面以及个人生活中来审视一些东西都是十分有力的工具。


期待今日份的内容可以启示到我们去审视自己保有的执念,这也是之前聊过的"限制性信念"的一个关联话题。


电影画面一,姑妈与主角一起吃西瓜。


本来以为西瓜是随机选择的内容,但是伴随着剧情的推进,直到姑妈分享到儿时的一幕场景——


半夜起床,发现弟弟在吃西瓜,而妈妈说,"你快点吃,别让你姐看见了"。


在那一刻,不自觉一股悲伤的情绪涌现,再看姑妈手上的西瓜时,仿佛也具有了另一层内涵。


"你没给我的,此刻我也拥有了",也许在余生里,姑妈最喜欢的水果都会是西瓜,不见得是西瓜真的好吃,而是,每次吃西瓜时,也许都包含着一份未曾获得的关怀的补偿吧。


而其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琢磨,就是姑妈在分西瓜的时候,用勺子将西瓜中心位置的瓜瓤专门分出来给了主角。


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姑妈对主角的爱;


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好的东西给别人",小时候是妈妈将之给弟弟,而此刻,是自己将之给主角,这一细节体现的分别心,让我感受到的是姑妈尚未释怀的心念,"自己值得拥有好的东西吗?"


当然,第二层仅代表个人视角,择善而从即可。


电影画面二,主角反复念叨着考研去北京。


最开始看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一种情绪,当时只觉得这是一种想要逃离当下时空场的一种选择,主角想要远离这样的生活环境,让自己重获自由。


只是看着看着,主角念叨的次数太多了,我直觉里面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随着剧情的推进,约略印证了这样想法——


主角大学的志愿填的是北京的临床医学,可是被家里人改成了川内的护理专业,因为这件事,主角四年大学都自己养活自己,不要家里一分钱。


这一幕像极了《都挺好》里面苏明玉的境遇,本来可以去很好的学校,却直接被她妈妈给改成了本地的普通学校,而后她也是自己养活自己。


当主角一边陈述改志愿一事,一边哭泣时,我忽然理解,原来去北京,不仅是一种逃离当下生活场景的手段,也是弥补当年的遗憾。


唯有成功,这份信念才能稍稍放下。


类似的画面,《都挺好》里,苏明玉一直活在"买房子"的印象里,在她妈眼里,就没有苏明玉一间房的念想。


所以才会出现,苏明玉在之后花高价从别人手里又把老屋买回来了的行为。


这一切,多少包含了一种"证明",而这种证明心理之下,多少也是一种虚弱的表现。


因为,最好的证明,也许是此后活得开心自在,而不是心里一直挂怀着这些事。


回归于自己的生活中,多少也能看见类似的执念范式。


以往觉察到的最明显的是在"吃"上。


一方面是不敢浪费食物,吃饱了也会逼着自己吃完;


另一方面,自己有囤食物的习惯,尤其是对于别人给的,自己会专门放好,以至于东西常常放过期,而更难搞的是,有时候理性上已经知道这东西不能吃了但是还是不死心的会去吃;


而第三层纬度是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去买自己想吃的东西,仿佛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是一种罪过。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对这种范式执念都没有觉知,直到19年的时候在朋友的提醒及一次因为吃了变质食品而被120急救送去医院的经历中才慢慢觉醒。


世殊时异,你已不是当年模样,你有能力去满足自己而无需觉得罪过。


You deserve better.


这大概是我那时最喜欢的话了。


言至于此,小小总结。


成长历程中,过往总会有许多事情在我们心中留下印记。


尤其那些你以为是小事的场景下,往往有着压抑的情绪以及因循至今的执念。


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能活在觉知中,看清那些执念,消融那些执念,让自己轻松上路,拥有一个更加自在从容、开心满足的生活。


“若不能把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同理,若不将执念放下,美好生活也会与我们无缘。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知录】《我的姐姐》|心中的执念没有放下,我们就一直背负着枷锁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