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认识论原理》笔记3/前运演阶段

三、前运演思维阶段的第一水平

1.从原始活动阶段到协调分化阶段的进展。

(1) 一方面,协调的分化迄今只发生在同一个水平上,即现实的或实际的活动水平上,还没有达到概念系统中的反省活动的水平。感知运动智力的格局还不是概念,还不能在思维中被运用,它们起作用仅限于实践上的和实物上的应用。

(2) 另一方面,随着语言,象征性游戏、意象等等的出现,在那些保证主客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简单活动之上,增添了一种内化了的并且更为精确地概念化了的新型活动。

2.活动内化

(1) 一则是对于活动的有意识的觉察总只能是部分的 。

(2) 其次,在感知运动水平上,位移的协调可能会获得一个位移群的结构,从每一段路程到下一段路程的过渡在什么程度上受到所认识的知觉标志(其先后次序保持着一定关系)的指引,位移的协调就在什么程度上获得了位移群的结构。

(3) 把内在于活动之中的格局看作是一种灵活的概念,这种概念在表征活动时能超越于这些活动之上。

(4) 活动的内化就是概念化,也就是把活动的格局转变为名副其实的概念,那怕是非常低级的前概念。

(5) 活动的内化以其在高级水平上的重新构成为先决条件,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不能归结为低级水平的中介结构的新特性的产生。

(6) 前运演的表象性认识时期进展沿着两个方向前进 。

主体内部协调的方向,产生未来的运演结构或逻辑数理结构的方向 。

客体之间的外部协调方向,形成广义的因果关系的方向,这种关系包含了空间结构和运动结构的形成在内。

首先,主体很快就变得能完成初步推理,把空间的图形分类,建立对应关系等等。其次,儿童在早期就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这标志着因果性解释的开始。这是对感知运动时期而言一种新的本质特点。

2.从感知运动性行为过渡到概念化的活动

(1) 社会生活

(2) 前语言智力的全面发展

(3) 模仿活动内化为表象作用的形式

(4) 是语言的获得、社会性的交往与相互作用的先决条件。

(5) 从活动到思维或从感知运动格局到概念的过渡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一个缓慢而费力的分化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依赖于同化性转换作用。

(6) 客体的彼此同化是分类的基础,这就产生了概念的头一个基本特性:用“所有”和“某些”从量上加以规定。

(7) 感知运动格局的同化形式和概念的同化形式在认识论上的主要差别:前一种同化形式仍未把客体的特性跟与这些客体有关的主体活动的特性充分区别开来;而后一种同化形式虽然只牵涉到客体,但它既牵涉到在眼前的客体,又牵涉到不在眼前的客体,因而马上促使主体摆脱对当前情境的依赖性,使主体有能力以大得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对客体进行分类,排定序列,建立对应关系等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笔记3/前运演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