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课的实话实说001

我向来对公开课持一种看好的观点,公开课是杏坛奥赛,可以充分调动一个教师的教育激情,也可以充分发掘一个教师的潜能,从而能使一个教师得到切实的提高。可以说,公开课为一个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教育平台。于漪老师就是基于公开课这一平台而成为一代名师的。

但如何组织公开课,如何引导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如何建立公开课的评价机制,如何发挥公开课的长效作用,我觉得这里还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的。


最近有幸担任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文科组的评委,三天之内集中听取了八节公开课。大赛是在不影响正常的教育秩序下进行的。如此密集地听课使我感触颇多。认真地思考公开课,是在一节英语公开课上开始的。

我觉得比较密集地听课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听课者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好这一节,便又得听另一节课。即便是作为评委身份出现,密集地听课也不是很科学的,因为对一节课的评价需要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更何况,评委本身也有一个向听课者学习的过程。即使不如此,以评课者的高度在评价某一节课时,也还是需要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或细节给予触发的。这种触发,可能公开课刚刚结束时并不能产生,而是要等一段时间才可能做到。

作为评委,一般来说,是能够站在一个高度去看待一节课的。但这里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譬如说,最近听的八节课中有三节是英语课。而我们对英语课虽然不陌生然而对英语的语言面貌与课堂互动情况却不是很熟悉的。我们只能看到表象上的课堂组织情况。但据评委中的英语教师说,某节课是阅读课,这就要重于指导阅读,这样的课就无法热闹好看;而某节课是对话教学,那么这样的课很容易形成风景这边独好的教学景观;某节课是习题指导课,这样的课就可能索然寡味,但却是一种必要的课型。以上三种情形,非英语教师的评委可能就没有任何感性的认知,要上升到理性的评价,可能就不是能很好地把握的。所以,评委应该是某一个方面具有极高造诣的专家才能对一节课作全面而细致的评价。否则评价就会有失公允。


这就关涉到另一个相关的问题,现在多数情况是听而不评,或者好评如潮。学校有一项要求:学校行政领导须每学期听满60节课,普通教师则须听满40节课。学校将这一要求写进了学校制度中,如果未能完成规定的数量,则年终评优与发放奖金都可能要打折扣。据我所知,很多学校都有这一规章制度。学校有学校的理由,一是可以借此检查同备课组间的进度,二是可以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提高。其三则是作为一种检查机制,可以起到督促教师、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质量的手段与方法。

但是,这一要求往往并不能实现,听而不评的现象在随堂听课中相当普遍。每一学期听课量非常大,没法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评课,很多听课者也就只是听就听过了。更多的时候学校领导的听课是作为一种样子摆出来,目的并不是检查备课与检查学情,而是让教师们产生一种紧迫感甚至是紧张感。好评如潮的课多数发生于组内公开课或名师所执教的课,一节课听下来,同教研组的人,因为是同事,因为各种各样的奖金发放额、评优与先进表彰等利害关系都与同组同事的评价有关,所以,大家都不想让同事关系紧张,因而对一节课的评价往往带上了很大成分的不真实。

.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听课的实话实说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