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熵增的作用

在一个阳光温和的下午,你正在海边晒太阳,突然你的朋友在海里抽筋了,需要你去营救,请问你会直接沿直线跑过去,还是像光一样在陆地上跑一段距离,然后再下水呢?

32.png

如果你是沿直线跑过去,那你可能是没有学过物理,因为那是一条比较慢的路。你的目标是救人,理应找一条最快的线路去营救,否则你的朋友就死了。换一个视角,每个物理过程都是为了达成一个目标。比如某束光从空气射到水里,会发生一次折射,如图所示。根据费马定理,光在两点之间走的路径是所有路径中最短的那条。为什么走折线而不是直线呢?因为光在水面上的速度比在水面下的速度更快,所以在水面上多走一下会更快到达目的地。

我们发现,从目标这个角度出发,每个物理定律都有它的目标。光运动走最短直线是它的目标,那整个宇宙的目标是什么呢?在《Life 3.0》中,泰格马克说“宇宙的首要目标就是将“熵”最大化”。

前面我们说了熵和熵增定律,如果不是很理解,可以看一下这个视频。

如果还不理解,我就举一个例子吧。我们日常的东西,只会从有序变为无序。比如一个冰淇淋,如果不放在冰箱里,而是放在空气里,它的自然状态就是融化,这就是熵增。我们从来没看到一杯糖水在没有外界能量输入的情况下,变成一个冰淇淋。而宇宙的最大目标,就是使混乱程度不断增加,即熵增,也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而达到热寂,即死亡。

但你可能会问,宇宙一开始是混乱,混沌的呀,就像一锅粥一样,为什么现在是多姿多彩了呢?

因为自组织。泰格马克说“宇宙的次要目标是在局部制造一些有序的结构”,其实就是自组织。注意,这里说的是局部,一颗植物都是局部,一个人也是一个局部,在局部内自组织,因为有序,能产生负熵,进而达到一定程度的“反熵”。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一个31岁的教授杰里米·英格兰,提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理论,叫做“耗散驱动的适应”。他说:“如果有一群原子是被某个外部能源驱动的,那么这些原子就会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某种结构—而这个结构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和消耗能量。”

用我们人体举个例子。作为一个系统,我们每天都要从外界获取能量,即吃东西,然后开始消化食物,跑步,运动,能量会消耗地更快。就这样一天一天下去,我们长出了结实的肌肉,然后能更好的吸收能量,这个过程就是耗散驱动的适应。

你可能会问:局部的自组织形成的熵减,而宇宙的总目标是熵增,这不矛盾吗?哈罗德·布卢姆在一本叫《时光之箭与进化》的书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他写道:“有机体的生长所体现的熵的微小的、局部的递减,都伴随着宇宙总熵的更大范围的递增。”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这本书里也说到:生命的确减少了自己的熵,但是它这么做的时候一直在加剧增加周围环境的熵。

比如你吃一个冰淇淋,你自己是变得更有序了,但做冰淇淋的冰箱需要电呀。发电过程中制造的无序比你吃冰淇淋减少的无序多得多。虽然在局部,熵减少了,但整体上,熵是增加的,是变得更混乱了。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与外界交换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弱,使得我们摄取的能量越来越少,即产生的负熵越来越少,进而走向死亡的深渊。此时,人体完全崩溃,达到局部的熵的最大值,即彻底的混乱。

反观思想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掌握的知识特来越多,大脑的神经元结构是不断改变的,此时思想系统是能产生负熵的。当我们被过去的成功冲昏头脑后,发现原来我的方法那么厉害,我真牛逼,感觉其他人的想法都是错的时,我们就很难改变自己的观点了,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的就是对的,大脑的神经元结构开始固化,神经元连接方式越来越稳定,进而带来遮蔽效应。此时。熵开始增加,如果没有外部能量注入思想系统,最后必将到达熵的最大值,此时,思想系统崩溃。

所以我说:“查理芒格和巴菲特两位老爷子真是思想大家。”他们每年都觉得应该摧毁几个他们最相信的观点,否则,就会觉得当年自己没有成长。他们做的不就是产生负熵,来反抗熵增吗?他们做的可是高级别的,对大脑的反熵呀!

所以,你对我最好的奖赏,就是提出好问题,或者提供证据证明我错了。这样我这个思想系统就能从你(外部环境)那里得到能量,产生负熵,进而反抗熵增了。如果说吃东西让我身体上长肉,那你证明我错了,就是帮我的大脑长出更加好的神经元结构,这不是最大的奖赏是什么呢?

最后还有一个度的问题。别人的反对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在多大程度上保留自己的观点,需要自己把握。毕竟像大刘一样想出降维打击,是和人交流中产生的;但更多的是,在自己的思想孤岛中遨游,才写出了《三体》。所以,除了别人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错的,还可以做一个思想的隐士,或者自己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错的,这也能产生负熵。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一个人走在路上想问题,安安静静地看不同种类的书,看一下反对者的观点都是怎么证明的,而只花少部分时间群聊。因为自己证明自己是错的,需要调动更多知识,想的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自然多,思想自然更深刻。

以上两种方法,让别人证明自己错的和自己证明自己错了,都是为了引入负熵,来尽量破除封闭系统的熵增定律,也就是走出封闭的圈子。虽然走向死亡在所难免,但死得晚一点,也是好的。毕竟开心最重要。

总结一下:

由于我们的一些心理缺陷,使得我们喜欢听到想要听到的想法,而拒绝听到不同的想法,由此会带来一种遮蔽效应,因为学习恰恰是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阻止自己形成遮蔽效应,因此要反熵增。熵增定律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的是一个封闭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即越来越无序,最后走向死神。为了让系统慢一点走向死神,则要从外部系统引入负熵来反抗熵增。人的思想系统反抗熵增可以通过让别人证明自己是错的或者自己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错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熵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