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书香”家风代代传(郭军平)

  我到现在还依然爱读书。这不能不归功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的父亲是乡村教师,做过三十多年乡村校长。一九六三年大荔师范毕业的他,常年扎根在乡村,默默地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的母亲虽然是农民,完小没有毕业,但是受父亲影响,一辈子也爱读书,以至于母亲懂得知识也比较多。在我印象里,母亲在七八十年代几乎是我们村子里非常有文化的人了。

  父母都爱读书,影响的我们也爱读书。每年的农闲时节、星期天、寒暑假,一有空,我们全家人就会一个个抱着一本书,兴致勃勃地啃读。父亲的书种类比较多,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育、文学名著等,另外还有报纸、杂志、连环画。因为父亲的书比较多,所以我们可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地选读。父亲这些所有书报,印象里我都翻阅过。如《毛泽东选集》《王老师与小学生谈作文》《作文例话》《叶圣陶文集》《教育心理学》《教师报》等,到现在我都有印象。父亲读书也很讲究实用,务农他买农业书,治病他买医学书。在读书方面,父亲简直就是一个“杂家”,而影响的我们也成了一个杂家,只要是父亲看过的书,我们都看。村子里喜欢读书的人,也都到我家借阅。在当时村里不多的知识分子家庭里,我家简直就是一个“文化中心”。这实在是父亲的书起了作用。

  我们村子农闲时间打牌的风气很盛,我的父母不打牌,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这给我们传下了良好的家风。父母爱读书的风气深深地熏陶了我们,影响了我们。因此,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我们的思想园地都没有荒芜,都没有被其他的不良嗜好去吸引。这是家风最可贵的地方。

  “学以致用”,这是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从父亲读的书种类来看,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读,而不是盲目地读书。这说明父亲读书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自己认识客观事物的水平而读的,并不是纯粹的“书呆子”式的死读书。父亲的这一种读书思想与我后来读到的中国近代几位思想家主张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不谋而合。这提高了我读书的思想。于是,在上学和工作中,我凡是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去找书本,结果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书,简直成了我学习和工作的良师益友,大大提高了我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为我学习和工作快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简捷方便的办法多亏来自父亲的影响。

  母亲读书没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她只是随性而读,尤其是爱读文学类书籍。她常常把她读过的《封神演义》《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里的人物故事给我们讲。这让我们很受益,激发了我们的想象能力。到现在,我都记得母亲讲起人物故事来总是津津有味、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国古典名著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小就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头脑。这为我们人生成长树立了一个辨别善恶美丑的标尺,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以至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没有误入歧途。当然,母亲对文学的爱好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每到节假日,我都会拿着不多的零花钱到县城新华书店旁边的小人书摊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为我后来爱上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叮铃铃,门口一阵车铃声,在家为父母做家务的我听到铃声急忙去开门,原来是邮递员给父亲送订阅的报纸。我一看,是《中国剪报》《老年报》。七旬又六的父亲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的读书习惯。是啊,这一良好的家风应该代代相传下去。(来自《光明文荟》《松原日报》《安康日报》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理散文:“书香”家风代代传(郭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