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员工价值和激励,离职率管控的路还有多长?

      最近在看公司的离职率指标,面对2022年合肥周边同行的扩产竞争环境,对于人力资源补充,特别核心工程师的需求和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抢人大战,相互挖墙脚的事频发,搞得原本忠诚的一些骨干也动摇了,毕竟咱们都是打工人,哪边薪资高就往哪边去,无可厚非。针对如何稳团队?如何激励?如何考核?这是公司管理层目前比较棘手的一件事。所谓管理,莫非就是做好三项分配:分配任务、分配责任、分配利益。其实最难分配的就是利益,每年年终奖的分配或晋升方案都是一把双刃剑,其实这也是公司管理层很“痛苦”的一项工作。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我们和员工聊天要有平级思想,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组建团队,把他们当成同志一样携手创造业绩,稳团队最重要的是思想的高度统一。阿里公司团队文化建设首先的一点就是问你是否认同企业文化,能力再强若不认同文化就不拉你入群,不和你搭建团队。我从不主持会议,都是让同事们自己组织会议、自己设定工作目标、自己立项AR、自己关闭项目,甚至自己给自己绩效评分……另外,针对岗位任职水平的高低,若单纯从公司职级或岗位名称上很难体现等级,也会形成大锅饭式的工作氛围。2020年推动部门”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的员工培养体系,让员工自我认知所处的水平,只有具备三级跳到“能力”这个水准才是公司需要的员工,我们又推动相关的培训小课堂、讲师小达人、知识题库考试、技能竞赛、大咖SHOW等形式不限的员工培养模式,让员工主动自觉去对号入座,自我施压主动学习,自动自发地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创新力。

即使不能像波音一样的速度,但身姿上咱不能输。

      首先,来说说薪酬形式。主要为三类:计件薪酬、能力薪酬、职位薪酬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时期的代表人物泰勒就提出了“计件制度”,他的主张是把人往“机械人”的方向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一切的操作甚至思维模式都要标准化,所以计件是最直接和赤裸的一种激励方式,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就如1+1=2简单通俗地让工厂们长期活在打鸡血的工作状态,每天都可以计算出可以获得多少报酬。很佩服老美这些管理大师,“计件薪酬”至今仍活跃在很多生产性企业或销售类卖场,就如、抖音、头条,也是日清日结地展现收益额。

2.  能力薪酬,顾名思义是要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能拿到的,但考核方式上在现实工作中,很难界定清楚谁的能力强谁的弱,会导致公司的消极工作模式或死海效益。能力强的拿不到相应薪酬选择跳槽或焖锅状态,能力弱的靠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仍可以升值加薪。西游记的三个徒弟不用说孙悟空最有能力,猪八戒最油嘴滑舌,但悟空总被师傅念紧箍咒处罚,心里拔凉拔凉地被逼着干活,而猪八戒惹是生非不说,遇到困难就嚷着要散伙,唐僧尽然都能容忍甚至配合着和稀泥,这么来看领导也不全是佛,有些管理问题自己看不见,难得有一些练就了火眼金睛的下属,发现了“妖魔鬼怪”的问题,上司也可能仍装瞎看不见,甚至批评这些有能力的下属爱挑事,绩效考核上固然不会最高(最高控制不住,对自己构成威胁,最低被人诟病领导无能,所以一般绩效考核评分优秀但不是卓越)。所以“能力”只是“绩效”的过程要素,高能力不代表就可以高绩效,这种薪酬方式因为将员工分为三六九职级职等,在现代公司相当的普及,表象也合情合理,但实际效果却往往会扼杀很多员工的“成就感”和“创新动力”。

3.  职位薪酬, 是看员工的贡献力和价值来体现收益分配的方式。职位评价有翰威特等一些BPHR著名的咨询公司,设计出来的一套套问卷调研和任职评价体系,常见的要素包括能力、知识、解决问题、工作责任、授权、领导力等等等等。前期公司组织大家培训了一个很庞大的职位评价体系九宫格,36项的管理层评价表,全方位的职位能力测评。但毕竟还是要人来评分,难免还是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因素。

      前期热评阿里、腾讯、华为等996工作制,吐糟这种工作模式让员工丧失了自由,没有了生活,只有工作。8090后的我们,原本工作是为了好好地生活,可后来慢慢地却只有工作,忘记了生活。所以,年轻人还是要挤破头地跳槽这些公司,并引以为傲,为何?主要是这些公司很会做激励,几乎都是开放和动态的薪酬体系,基于职位薪酬而又弹性上不封顶的高额回报,几年的奋斗就可以享受财务自由的生活,只要死不掉就拼命工作。鸡血都是自己扎的,每天满血复活地“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追求贡献力,追求着自我价值。华为构建的“价值酬”体系是非常成功的,至少比前些年富士康计件薪酬激励下的跳楼事件要高明的多,让你始终保持着“只要加班加不死,就要往死里加”的高昂工作激情。

      其次,说说员工价值。我认为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带来满意的绩效,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无论哪种薪酬体系都要激发出员工的成就感,而不是蛮力和耐力,机械人也会有螺丝松的时候,况人乎?激发员工的”成就感“与”合作精神“,才能让员工认同这个平台,甚至离不开这个平台,否则就什么都不是了。就像《大宅门》一句经典台词:你把自己当根葱,谁拿你来蘸酱啊?”  前期看一本书《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中国将从以英美为师的古典管理理论,转向与德日同行的“以人为本、敬天爱人”的心智模式管理理论。想到此,感慨我们后代把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弄丢了,其实德日的二次崛起都非常重视人才,重视与员工共治的合作精神,重视员工的心性开发。我们五百年前的王阳明就提出“心即理”的心学理论,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世界的车轮滚滚向前,靠的不是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恐龙比我们人类强壮的多),而是靠的人。“心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何等的气魄和勇气,袁隆平先生何尝不是一种不认怂的钻研精神,才一次次创造了奇迹,从亩产400公斤到将近1200公斤,翻了整整三倍。我在想,我们的组件单线产出什么时候可以翻番呢?所以说,员工价值应该在于共治,在于建立伙伴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或契约关系。在部门管理中,我也多次推“微项目”管理法,即让员工参与到部门管理中,成为一个项目的成员关系,只有建立起合作关系,致力于推动“共治”的工作氛围,才能放下包袱,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激励出员工的潜在价值,迸发出无限可能。

      一次次通过加薪方式来稳团队,控制离职率,是一种简单粗暴但又不断重复艰难的管理过程,苍白地和员工讲理想讲未来也是空中楼阁。如何将薪酬体系与员工价值联通起来,重塑激励?路还很长,继续努力吧!


深圳荒废的五角大楼,盲目模仿往往是走向失败!

你可能感兴趣的:(薪酬、员工价值和激励,离职率管控的路还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