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

——《人鼠之间》读后感

他继续说:“我们就不是这样。我们有前途,有未来。我们可以互相说出心里的话,互相关怀。我们不会因为没地方去而到酒吧里醉生梦死。……咱们不一样!啊,为什么?因为……因为我有你来照顾我,你有我来照顾你,这就是为什么。”他开心地笑起来。“接着讲啊,乔治!”

他们是草原上的流浪者,在不算漫长的人生里,一边逃离,一边做梦。所有的期盼,不过是梦可以不必醒来。可是最后,那美丽的充满希望的梦,还是在一声枪响后,彻底幻灭了。

《人鼠之间》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两个一贫如洗、相依为命的美国流动农业工人乔治和莱尼从怀揣梦想——追逐梦想——接近梦想——梦想破灭的悲惨故事。

故事开头描绘了一片林中的静谧风光,“疲惫的流浪者在傍晚走下公路,走过小径到水边安营扎寨。一棵高大的悬铃木上长了条水平的矮枝,树枝表面早已被人坐得光滑无比,旁边有一摊经由无数篝火积累起来的灰烬堆。”这条流浪之路早已被无数前人走过,他们不是开拓者,亦不会是终结者。在这里,隐隐便有一种宿命的绝望。这些流浪者,前仆后继,或坚定或浑噩地,向前走,义无反顾。

斯坦贝克在流浪者中挑选出来的两个人物,与其他人是有所不同的。他们结伴而行,便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他们有自己的梦想,便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混日子,开了工钱就去妓院或者赌场逍遥半天,然后再继续下一个周期的工作。这目标会使人有勇气继续走下去。可是“梦想”的吊诡,在于它的反面,便是深渊。结伴同行的时光,只会让随后的独行更加孤单落魄。

从开篇乔治和莱尼的对话中便可知道,莱尼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他是体力上的强者、智力上的弱智,他身强力壮,却对柔软的东西情有独钟,这种痴迷让他常常犯错,导致他们两人不得不逃离奔向下一个农场谋生。相反,乔治是一个很智慧很能干的人,他一直是两人中的主心骨,时刻准备为莱尼处理麻烦事,他总抱怨着是莱尼拖累了他,但又嘴硬心软地一次次向莱尼妥协,为他善后。

两人结伴同行的情分在流浪者中是少见的。“没多少人能一直结伴。”他沉吟道,“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在这个该死的世界里,人人都害怕其他人。”而乔治和莱尼像是一个意外,他们争争吵吵,却又无比团结。他们有共同的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所小房子,几亩地,一头牛,几口猪”,还有“一大片菜园,一窝兔子,几只鸡”。每次莱尼因犯错被批评后,都会求着乔治再讲讲他们以后会有的房子、兔子,在乔治平缓的叙述里,他们似乎都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幸福。这是梦想——它不过是让大个子莱尼继续走下去的“好事儿”,是让乔治不去妓院,攒钱并且好好照顾脑子不灵光的同伴的理由——是吊在驴子眼前的那根“透明的红萝卜”,使人向前,走在自己也不知去往何处的小路上,却永远也尝不到那鲜艳与饱实。

其实,这个小小的梦想不只是乔治和莱尼的期望,也是那个时代中许多美国人的梦想。他们善良、执意于凌驾命运之上,为了理想努力工作,心怀幻想与憧憬度过每一天。但现实残酷,他们挣扎着、抵抗着,无数次靠近梦想又无数次跌落。又有多少人,最后选择了向现实缴械投降呢?莱尼和乔治,就像是梦想和现实。一个天真纯善,一个谙于世故。故事最后,乔治开枪击毙了莱尼,似乎也象征着现实击败了理想。有许多人对乔治始终没有抛弃莱尼产生过疑惑,我想,在乔治心里,莱尼不仅是减轻他孤独感的同伴,更是让他能够短暂逃离现实沉浸于美梦的人。而最后那一枪,不仅是他想让莱尼痛快了结生命,更是他与理想的彻底撕裂。

莱尼的死和梦想幻灭似乎是偶然的,但事实上是不可避免的。在农业工业化的进程中,他们想要拥有自己的一小片土地是与潮流背道而驰的,田园之梦注定幻灭。人与田野里的鼠一样,无法违抗自然或命运的力量。

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可悲的是,乔治的梦醒了,他枪杀了驱散他的孤独的莱尼,转身走向了其他“流浪者”,和他们一样,沦为平庸。

你可能感兴趣的:(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