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俞敏洪《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写给迷茫不安的年轻人》一个务实的教育企业家

本书针对当下年轻人面临的一系列困扰,按青春、理想、心态、亲情、友情、人生、教育等主题,呈现出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在这个充斥不安感的浮躁社会,给年轻人内心坚定的力量,让每个人思考应该怎样积极地度过人生。

进入本书的具体内容之前,老惯例,还是来看看俞敏洪的个人成长经历吧!

俞敏洪出生于江苏江阴市夏港街道葫桥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则是当地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小时候母亲对他的要求就是手脚慢了要挨打,做事利索,吃苦耐劳也是那时候培养里来的。母亲那时候开了一个矽钢片场,成了家庭小工厂的带头人。为了去收制造矽钢片的边角料,在厂长家一坐就是几天,厂长不得已卖给了她,她也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家庭分工明确,父母出去干活了,自己就准备一家人的饭、洗衣服,什么都干。高考考了三次,第一次高考失败后,母亲将他安排到了中学当替补英语老师,维系日常费用的同时还能复习英语。第三次准备高考时,县城办了一个补习班,没什么门路,妈妈在对城里一抹黑的情况下,一个人跑进城里三天,把他安排到了补习班里。这次被北京大学西语系录取了。进入了大学由于自卑情绪,压力过大,1982年患了肺结核而休学一年。大学毕业后在北大任教英语,想出国,可限于费用,于是在北大办起了托福考试培训班。由于触及到了某些人的利益,被举报后还受了北大的处分。后来辞职后与爱人一起在培训班给学生上课,因为观念不合,萌生了自己创办公司的想法,1993年,俞敏洪正式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

1,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

人除了生活还有精神,毕业进入社会,成功靠的绝对不仅仅是智商,而是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困难坚韧不拔的态度。对于作者而言,创办新东方,实用主义的功用大于理想主义的憧憬。

正如《十三邀》中许知远询问俞敏洪,对于许渊冲老师,翻译可能成为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自己也在这两种语境中获得滋养。那英语对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是一种身份,还是?

俞敏洪的回答很直接,英语于自己而言就是一种工具。虽然如此,也不妨碍俞敏洪现在致力于在教育公平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因为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享受了教育带来的便捷性,他现在想让更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新东方现在的老师每个人都带了两个农村学生,不仅如此,新东方每年的收入有一半都会投入农村教育,现在新东方也为好多偏远的山区提供线上教育。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可他们一直在努力。

2,持之以恒比天分更重要

因为身边的同学都是大城市,亦或者父母是老板,行政官员,大学期间的俞敏洪非常的自卑。可自卑的情绪没有让俞敏洪就此消沉,反倒是自卑让他获得了揣摩别人的心思和察言观色的能力;有了持续努力的动力以及戒骄戒躁的心气。

俞敏洪也一直坚信,就算别人比自己学的快也没关系,他学的久啊!对于善于与时间做朋友的人,时间从来不会亏待他。新东方从建立起来到上市,现在教育行业处于寒冬期,可新东方成功转型到直播行业,获得新生。

3,优秀是一种习惯,要严格要求自己

自从母亲在85岁得了老年痴呆,俞敏洪意识到了自己剩下的时间也就二三十年了,能推脱的无效社交都推了。每天忙完各种事宜,无论到多晚,都得把自己的读书,写文的任务完成了才能安心睡觉。

以前自己认为将优秀作为一种习惯多困难啊,可事实上,只要我们开始了第一步,整个节奏感有了,就能好好坚持下去了,长久以往,要是没有按要求完成日常任务,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


从俞敏洪的这本书以及在《十三邀》中的采访中,让我看到了一个务实,谦虚,充满危机意识并有着使命感的教育者。当许知远问他,你确实在中国与世界交流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没有,没有自己,留学潮照样兴起。自己只是起了一个催化的作用,现在好多机构在做同样的事。他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不骄不躁,以平视的眼光来面对危机,才不会被危机吞噬。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俞敏洪《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写给迷茫不安的年轻人》一个务实的教育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