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古代文人的心灵寄托

晋代著名文人嵇康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所谓“君子无故不撤琴瑟”,可见当时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琴之所以受到古代文人的喜爱,主要是它和中国古代文人的美学追求相契合,成为他们的心灵寄托。

李贽《琴赋》:“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琴仿佛是映照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借琴音的传达及弹琴的姿态,可以了解这个人的性情、喜好。比如,有的人弹琴豪迈潇洒、铿锵有力;有的人弹琴稳如泰山、闲然自若;有的人弹琴东顾西看、张牙舞爪、心神不定;有的人弹琴面容紧张、声音躁急等等。抚琴能修身养性,可以从中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及情绪起伏,从外在姿势的改正到内在心理的调整,久而久之便有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琴到无人听时工”,弹琴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自娱。犹如陶渊明诗中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他常常抚弄一张无弦之琴,却很能自得其乐。

琴的音量小,不适合在吵杂纷乱的场合弹奏,故而外界环境场合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如古人的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等。弹琴不是选择幽静的亭台楼阁,便是风光明媚的山林名胜之处。为弹琴创造美好的环境,主要是使心情愉快,凭着美的事物的感染力,将自己心中对美的感受得以提升,而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所谓通过弹琴和欣赏琴的演奏而怡情养性、培养气质风度,是非常有道理的。

  琴声的醇厚淡泊,能使人的心灵平和安静,全身舒畅放松。“予常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从欧阳修的这段话中可知,弹琴可以排除郁闷和悲愤,能够治心、养神。嵇康在其琴赋中也说:“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变;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嵇康和欧阳修两位都是琴道的爱好者,且认为琴有养生的功能。人与琴的关系就如同知心朋友一般,心与琴合一,心中的不平自然地便淡去了。

“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虽在穷闾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古人视弹琴为人格修养的途径,把琴德与君子之德联系起来的目的是要君子通过弹琴禁邪念、收放心、守礼法,使人成为“克己复礼”的君子。

以嵇康为代表的古代文人,他们想要建立一种新人格,这种新人格追求自然,崇尚个体自由,使人各得其性,自在发展。他们十分注重个体人格的修养,不涉于功名利禄,不博名邀宠,洁身自好,不从流俗。他们爱琴、操琴,没有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只是为了培养节操、陶冶性情、增进涵养。他们抚琴、写琴、赞琴,认为世上的万物皆有盛衰,只有音乐永恒不变。他们以琴写志达到自由人格的境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这首《赠兄秀才入军诗》虽然是他送兄长从军的诗,实际上表达的正是嵇康和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散淡洒脱的人生境界。

一曲静心,观自在。

微闭双眼,轻抚七弦,

听见内心最深处的清净之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琴:古代文人的心灵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