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三章讨论

1.小伙伴们对于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谈谈自己感兴趣的点,回想一下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这类孩子的存在?

2.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基于同一个基长本事实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大家如何理解这段话?

平时在我们的生活中,当孩子上学的时候,如果自己有一些特长,在学校里会有机会展示,或者学习很好,参加各种比赛,或者穿着名牌产品,穿戴手表等,可以是优越的表现。

优越不只是表面,还有内在的意义,雄心太大也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尽管我们知道要保持一个平衡,若老师对孩子的家庭不了解,对孩子性格知道的少,就很难把握。一个孩子追求优越时,老师和家长都要平衡一下。

我们是社会存在体,不希望别人看出我们的自卑感,于是试图通过发展或展现某种形式的优越加以掩饰。一种是过度补偿(比情况所需做出更多),一种是抨击他人,还有一种就是避免曝光一切。换句话说,我们从不利的感觉移动到有利的渴望,从不够好的感觉移动到足够好的信仰——一种自然的发展是可以被鼓励的。

孩子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对待自卑,1.发展自己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自卑,2通过攻击别人的劣势。也可超越自卑。家长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孩子,扬长避短,对孩子进行评估,发挥优势去走不同的道路,依然可以获得幸福和成功。

生活中,优越感也体现在以下,如游戏大王在孩子们心中很有威信;开跑车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小孩子要求爸爸送他上学,因为其他同学家也这样做。许多年前,一个低调的爸爸,尽管家庭殷实,却刻意让孩子穿着朴素,这样做无意拉低了孩子的自信自尊。父母要多和孩子聊聊,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如果孩子抗压力不强,更容易导致脆弱。

孩子与别人交流时有自己的想法,不同于大成人的思维和想法,也是一种优越感,在孩子成绩方面,如果刻意,对孩子要求过高,就会无形施加过多的压力。孩子做事不一定每次都能获得成功,国外在评价孩子时,有层次,满分不一定是优秀,要看整个学期来看,从平时的学习状态来看,是否优秀。书上的知识并不一定实用,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淡化分数,要学会保持心理健康。遇到问题先调整心态,再去考虑解决问题。

小孩的优越感主要来自同龄人的比较,有时候也来自大人的评价。作为家长,要对孩子有多元的评价方式,就事论事,及时肯定小孩的优势长处,先扬长,立信心。然后鼓励多方面尝试,提升抗挫能力。

我们认为最重要、最理想的状态是平衡,做到认可自我,能发挥长处也是优越,学习是检验一段时间努力的结果,并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有学会欣赏别人的优势或表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三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