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丽兹
如果你看过《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一定会对这句台词铭记于心。这是一个从苦难沼泽爬起来的勇敢女孩对世界的宣言。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因为这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电影里的丽兹,在真实生活中叫莉斯·默里,她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8岁开始以乞讨为生,父母双方没有工作,沉迷吸毒,母亲还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而她的外公,则是一个性侵自己女儿和外孙女的变态。在丽兹15岁那年,母亲死于艾滋病。母亲去世以后,丽兹却活了过来,从此奋发图强读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哈佛,获得纽约时报的全额奖学金。
然而,电影中丽兹曾经最好的朋友克里斯,两个命运遭遇差不多的女孩,可她们最终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反差的人生结果?今天,我将结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深度解析造成两个女孩不同人生局面的根源,以及这两份成长带给我们的一些启发。
一: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错
电影中,克里斯告诉丽兹,她小时候遭遇了同丽兹姐姐一样的厄运,她曾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性侵。更加可悲的是,自己的妈妈不但没站在自己这边保护自己,还丢下她跑回去和恶棍爸爸继续生活。克里斯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内心的愤怒汹涌澎湃,她把点燃的香烟按在自己的手掌心,企图削弱心灵上的痛苦。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受到那种被血缘关系的亲人狠狠伤害,是一种多么切肤之痛啊!那是一种无力还手亦无力扭转的痛苦无助。过去已经回不去,而克里斯也从家里逃离出来,和丽兹过上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
原本,她可以慢慢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途。因为她的骨子里是怨恨人渣父母的,证明她不想和变成和他们一样行尸走肉。可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的却是她逃离出来的一个空虚的躯壳而已。漂泊在外的日子,她仍然活在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痛和负面阴影当中,心灵却被囚禁得根本无法动弹。
可是丽兹呢,在送走了身染艾滋病的母亲以后,她把原生家庭带给她所有的羁绊,都远远的甩在了身后。丽兹才是真正挣脱了枷锁,得到了心灵自由的解放。
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和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我们的生活。
阿德勒的主张是,希望我们不要纠结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因为再怎么纠结,也无法改变一个人的过去。
朋友小乔,有一次我陪她去面试。面试出来后她双眼红红的,我连忙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她面试的是心理学相关行业,面试官询问她和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她一愣,想到父亲在她童年时代性情暴戾,经常对家人发怒的行为。于是脱口而出:不好,一点也不好,我们全家人跟他关系都不好。接着举了很多佐证她观点的例子。
面试官表示理解的点点头。最后她跟小乔说了一句话:你不妨试着把自己代入你父亲的角色中,想象在70年代贫穷的农村家庭中,你作为一个男人要养活一家老小,你的心理压力是怎么样的?你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她按照面试官的提示做了以后,发觉这么年以来自己从未换位思考体谅过父亲的难处。比如在父亲十几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双亡了,父亲小小年纪就要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刻她无比心酸,眼泪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小乔说,虽然父亲的确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是,她已经想通了,不必把成年后遇到的种种坎坷和性格上的缺陷,全部都算在父亲和原生家庭的头上。她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她完全可以自我教育、自我救赎,开启自我完善心性的道路。
斯科特·派克说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说: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肯定于事无补;指望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不是明智之举。唯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的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
不幸的童年,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有错。可是父母也有父母,可能他们的父母也没有很好地爱过他们,教育他们。从这一点来看,没有人是无辜的。
有人说:「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而我要说,正是因为过去的你已经无法改写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写你的现在以及未来。
二:你的不幸,皆是由你亲自「选择」的
按电影呈现出来的剧情,我们已经知道丽兹的未来:全额奖学金考上哈佛,纽约时报提供了一套公寓给她居住,她则为纽约时报工作,每月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她的未来,不可限量。
而克里斯呢?按照她的表现,我们也能大致猜到她的结局。就像她自己说的:要么去捡垃圾要么当妓女,继续死守在贫民窟,过上类似她父母的命运。然后成年后找一个和她差不多处境的男人结婚生子。命运之轮周而复始地转动,却始终逃不出糟糕的轮回。
丽兹最后一次见克里斯,是在她赶着去纽约时报参加面试的时候。克里斯被孤儿院赶了出来,没有地方可以去,她请求丽兹帮助她。丽兹明确表示希望她来学校和自己一同上学,可克里斯愤怒地对她吼:“利兹,像我们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不可能进哈佛。”
她来找丽兹,只是希望丽兹能恢复像以前那样,陪着她到处流浪,做符合她们那个阶层的事,过那种底层的泥沼生活。
所以造成克里斯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谁?是她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你在人生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不幸的环境里,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怎么理解阿德勒这段话的含义?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性格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从广义上来理解,就是所谓的世界观。
那么性格可以改变吗?可以,只要改变自己持有的世界观就可以了。而克里斯的世界观是什么呢?用她自己的原话来讲,那就是:“我不想上学,我不属于那里,你也不属于那里。”
克里斯的世界观,如同泥淖,把她牢牢地粘在了底层。即使她看见了丽兹的改变,看到了丽兹取得了好成绩,但是她视而不见,还觉得丽兹在做白日梦,异想天开。是她亲手选择了「不改变」的人生。
「不改变」的人生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有。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热门的话题: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选择吃生活的苦,而不愿意吃学习上的苦?
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因为生活的苦是自己找上门来的,好比你坐在家里啥也不干,它就从天上掉下来了,而学习的苦是要你主动去吃的。
「不改变」的人生会很轻松,你可以根据现成的经验判断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应付起来也在自己的舒适区内。而改变的话,就要冒着更大的风险,生活会充满动荡不安甚至得忍受更大的痛苦。
比如丽兹的姐姐,在爷爷性侵了她以后,仍然选择和爷爷一起生活。因为站在生命被侵犯和流离失所两个选项面前,她选择了前者。而她的命运,就像丽兹的妈妈一样,患上艾滋病,双眼逐渐失明。她最终的悲惨结局,也是她自己亲自选择的。
虽然说出来有些残忍,但这才是真相。
我们再来看看丽兹的世界观是什么样的?她取得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后参加学校免费组织的五天纽约之旅,她来到哈佛大学参观。她看着哈佛校园内神采奕奕的同龄人,她内心的独白是这样的:
“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
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一种是消极的,命运是无法改变。一种是积极的,永远在思考可以改变的东西。一个人的世界观是怎样的,决定了她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三: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在还不到两岁的时候被诊断出脑热,这可怕的疾病毁坏了她的和听觉,最终使她成为了一个盲聋人。但她没有怨恨命运,而是比同龄的健康人更加努力学习。16岁的时候,她的语言能力已经训练到可以支持她上大学了。1904年,她顺利毕业,被授予学位。毕业后,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知名作家和演说家,创作了多达14部经典畅销书。成为了全世界聋哑人的代言人。
和一个健全人相比,海伦·凯勒拥有的东西太少了。可是,她却深度利用好上帝给她的东西,比如敏感细腻的心思,高度的专注力,活出了精彩成功的人生。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他是一个犹太人,在二战时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心灵摧残——他和父母、妻子、哥哥妹妹都被关进了”死亡之地“奥斯维辛集中营,只有他和他的妹妹幸存,其他人都死于毒气室中。
然而,地狱般的经历没有让他就此消沉,他靠着在监狱里对生命的领悟,出狱后开创了心理学上的意义疗法,写下了世纪励志经典书籍《活出生命的意义》。
萧伯纳说,人们总是因为自己的困难而谴责处境,我不相信处境。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的人,是那些站起来,寻找他们想要的处境的人。是那些如果他们找不到,就去创造这种处境的人。
丽兹在成长最关键的阶段,同样把自己身上拥有的特质发挥的淋漓尽致。她的智商比一般人要高,于是马不停蹄地争取所有的时间来学习,希望能追赶上学习的进度。她没有去纠结:我无家可归,怎么能安心读书呢?还有,我过去没有正儿八经的上过学,怎么可以和其他人竞争?我的基础那么差,能考上大学吗?哈佛、全额奖学金?那是离我多么遥远不可及的东西啊?
从哈佛参观回来以后,她强烈渴望上大学,而且是上最好的高等学府。她到处搜罗报纸上的奖学金新闻,在她坚持不懈地寻找之下,终于发现纽约时报高昂的全额奖学金新闻。而她也出色的完成了纽约时报的论文要求和面试才顺利被录取。
这些,是命运自己送上门来的吗?不是的,是丽兹懂得利用现成的资源,不断寻找突破口,一步一步向前走得到的结果。
《小狗钱钱》虽是一本理财书,但是里面也提到了相似的概念。小狗对抱怨自己啥都没有,啥都不会的小女孩吉娅说: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你没有的东西上面,而是想着你身上有什么,并且如何去使用它们。
如果你只是一味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那么你的焦点永远产不出价值。而一旦你懂得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度利用甚至想方设法去创造出来你想要的东西,你的人生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完美的,如果上帝关闭了一扇门,那么你要学会如何打开一扇窗。
小结
我很喜欢《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因为它给每一个困在过去无法走出来的人、为自己的失败找了无数借口的人,上了一堂真实又感人的励志课。人生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的起点不同。但是人生又是公平的,比如每个人的时间一样多,比如别人无法夺走你的心灵自由。比如希望。
新华字典曾对「前程」二字的含义做过一个美妙的诠释: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程。
不纠结出身,不痛恨过去,不在乎起点。你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你说了算。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同电影里的丽兹一样,从沼泽里逆风飞翔,从熊熊大火中浴火重生,拥有一个光明大胆的未来。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作者简介:夏娃蓝,一枚大龄清新女青年,劈柴喂马,写字修行。成长无止境,愿与你成为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