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他所谓的盯着那个球标在旋转是自我在做的事,他给自己评判的那个我安排了一个工作。你去判断那个球的旋转、你去盯,所以他们真得有可能能够看得到,因为水平太高。
这样一来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是解放了自我二,就是没有人盯在自我二屁股后边整天唠叨了,所以自我二可以很自如的把自己平常训练的那种东西打出来,不用动脑子。你真的最厉害的状态是不动脑子的状态。
我跟我老婆吵架就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我老婆平常老说她说不过我,老说她不太会说话什么的,到公众场合讲话她也紧张。但她只要跟我吵架,她就逻辑性极其严密,从头到尾,我就永远说不过她。她的口才流利度,引经据典,反驳得淋漓,都是让我望尘莫及的,为什么呢?因为她没有了自我一的约束,她完全凭着本能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就像机关枪一样的打出来了,这种状态就叫作身心合一吵架法。
所以当你在任何情况下能够调动出来这种感受的时候,就像我在演讲的时候,甚至都忘记了今天演讲的主题都已经跑题跑到不知道哪儿去了。但是兴之所致,底下的观众也跟我一起很嗨,大家觉得说讲得真有意思。因为你是在投入身心地做演讲。
一行禅师在跟他的一个学生讲话的时候,他的学生做了一场演讲。下来以后问一行禅师说怎么样,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你看我讲的好吗?一行禅师说了一句,以后不要这样。为什么以后不要这样?说,这不在正念当中。所谓的正念是什么?就是自我一和自我二的合一、自我一和自我二充分的信任。然后两个人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的评判,也就不存在沮丧、懊悔,然后自卑这样的感觉。你就坦然地做自己该做的事,这种状态一旦出现,就出现了我们说的高峰体验。所以第一招是期待结果的这个图像化。
第二个是不用刻意参与,给自我安排一个工作。第三个就是扮演超级巨星。什么叫扮演超级巨星?就是想象一下自己是费德勒,想象一下自己是德约科维奇,然后后去看德约科维奇和费德勒的比赛,看他们的动作。然后自己经常的在脑海当中去描绘自己打球的那个样子,这个对自己的进步是很大的。因为你有一个更高的标准,并且那个画面嵌入到你的脑海当中。在打球的时候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很多旧习惯的问题。
所以作者讲,要想改变旧习惯,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本不与旧习惯做战斗,直接开辟新习惯。习惯是什么?有一个东西叫凹槽效应。你看你脸上如果流眼泪,流了流时间长了,那个眼泪就会顺着同样一个凹槽这么流下去。如果整天流的话,你那个眼泪的线就已经画出来了。所以很多人一哭就能看出来,这个地是经常流眼泪的,这是凹槽效应。
所以如果你在生活中很多问题上形成了凹槽效应。一旦出现一个状况,你就会很自然的顺着那个凹槽又走向了错误的方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建立一个新的凹槽,不走这个旧凹槽,不走旧凹槽。你如果老提醒自己说我不要走旧凹槽,我不要走旧凹槽,你越提醒你就越去走向旧凹槽。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我要走哪个地方,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这个过程当中有这么几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不带评判地观察,如果你说你这个动作不对,打的不好。这个教练的办法是把你带到镜子跟前说看,先看自己打,多看一看,看看自己到底哪儿不对,先看出来。不要评判说你真笨,这跟笨不笨没关系,就看,看事实,只有事实才能够让我们意识到凹槽到底在哪?所以不带评判的观察没有对和错,没有好和坏,没有今天发挥的好状态好不好,这都是评判类的词。不是,就是看自己打球的动作,是胳膊高了还是低了,是动作快的还是慢了,是胳膊肘抬高了吗,多看。
进行不带评判地观察了解了自己的问题以后,第二步叫作描绘期待的画面。比如说看看教练打,一看,你看人家动作多好,看教练的动作。教练都不解释,就是让你看他的动作。如果没有一个专职的教练,看林丹的动作,看费德勒的动作,看这些电视录像里的动作。看了以后这才是我想要的,然后把那个林丹的脑袋换成自己的脑袋去想象,我已经可以跳起来扣杀了,把这个动作想出来,这个叫作描绘期待的画面。
第三步,信任自我,就是信任自我二,自我一充分的信任自我二。让自我二就去模仿那个动作,去尽量的做到充分的信任。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找外援,找外援的意思就是可以找教练来帮你看,因为你可能并没有找到那个窍门,作为业余的人。教练可以告诉你说你可以再跳得高一点,你可以胳膊再抬得高一点,可以挥拍再早一点。这时候你发现他都没有评判,他都只是告诉你要怎么做,朝着大脑当中建立的美好的画面的方向去不断地努力就好了。
接下来不带评判意识地观察变化和结果,就是变了没有,我这个新的动作有没有更舒服一点。我这个跳起扣杀的这个动作有没有比刚才更好,好在哪儿。然后不去评判今天自己表现得好还是不好,不去沾沾自喜。
在这里边还有一个小细节要提醒。除了这四步之外有个小细节,就是小心个人满足感。什么是个人满足感?就今天表现得特别好,很开心,今天状态真不错。然后就糟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特别想把这个状态保持下去,这叫患得患失。就当你特别想把这个状态保持下去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下一次你的自我一对自我二有了一个更高的期待,说你最好能够向上次一样。
我现在就发现我有一个问题,因为我经常到处演讲,我不是拿演讲做刻意练习吗。我就希望自己每次演讲能够更好。我的演讲现在变成了一场好一场不好,一场好一场不好,我自己心里很清楚。在别人看来可能觉得都差不多,身材也没太大变化,所以都差不多。但是我自己内心知道有一场是真的状态好,最大的感觉就是讲完不累,讲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下来一点都不累,开开心心的。嗓子都不紧,那种感觉,这就是真的身心合一的感觉。但是一旦出现了一次这样的感觉,我就特别期待把这个感觉留到下一场。
然后到了第二场,我就想说我能不能够还做到跟上次一样呢?糟了,这时候你就有了特别多的比较和评判,你觉得我上次在这的时候大家都鼓掌了,怎么这还没鼓掌呢?你看,着急了,然后你就开始观察自己。好了,就回到了过去的凹槽当中,用那些大家最熟悉的梗,用那些一定会带来掌声和笑声的那些案例,我会觉得自己今天就不在状态。虽然这个演讲也对付下来了,但它绝对不是一个身心合一的过程。
我在讲我的这个感受的时候,我特别希望你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无论你是干哪行哪业的人。你是一个律师,你在法庭上辩护,你也一定会有发挥好的时候,也一定会有自己捉襟见肘的时候,去想想看究竟是为什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自我一又膨胀了,然后自我一开始管控自我二,对自我二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