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流程:让你根本停不下来的写作方法论

写作,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苦逼的事情。我们加入007,某种程度上都是想用007的规则来倒逼我们的输出。说白了,我们是在用意志,用坚持,来努力去写作……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的写作,能够像化学反应中的放热反应一样,一旦被触发,就会自动地释放能量,以致于完全停不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快感?

尼克拉斯·卢曼,从不用意志力逼迫自己,从不会告诉自己“要坚持”。他说:“当我被卡住了一会儿,我就离开它去做别的事情”。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积累了90000个知识卡片,写了58本书和其他大量出版物。

他所用的方法,被称为“卡片笔记写作法”,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这种停不下来的写作方式!

前言:没有人可以从零开始

我们写作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零开始。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是面对空白的页面,写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出来。不说别的,光“写什么样的话题”,就足以让80%的同学绞尽脑汁,望而却步了!

那要强逼自己写作吗?NO!NO!成功从来不是源于强大的意志力和克服阻力的能力,而是源自于一套好的工作流程,事先避免了阻力。

因为创作过程的核心是: 在你选择你要写的东西之前,你必须下功夫研究并积累。没有人可以真正从零开始创作,他们想出来的任何东西都必须来自于之前的经验、研究或其他洞察。

所以,输入,积累才是我们创作的起点。真正的好文章不应该是我们绞尽脑汁写出来的,而是在我们不断积累,不断输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

要想实现高效率的写作,就应当仔细思考的方向是:用一套什么样的方法,或者什么样的流程,可以让文章自然生发出来,让我们自然地享受写作,产生“写起来就停不下来的效果”。这可能才是普通人与高手的分水岭!也是写作大家们高产的秘诀所在!

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就是这样的一套流程,总结下来就是:

随时随地记录闪念笔记

认真整理收纳永久笔记

思考笔记之间的关联,建立链接

用链接,让结构自然生长,产生群聚效应

笔记连接,走到拐点,自成文章

整理初稿编辑校对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自然学习,累计知识复利的过程。这里的重点是:我们不需要预设任何立场,更不需要老想着我们必须写点什么,我们只需要不断地积累,其他的一切都等它自然生发——当你忍不住想写点啥东西的时候,直觉会告诉你!

今天,就把这一整套的流程,分享给大家!

1、记录闪念笔记

你是否也经常有忽然灵光一闪,但因为当时没有记录下来,过段时间又忘掉的痛苦经历?此时,你应该意识到:闪念笔记要派上用场了!

闪念笔记只是用于收集信息,因此要求很低。我们脑海中略过的念头,读书中看到的所有触动到我们的东西,都可以用闪念笔记先行记录下来,不拘泥于形式,不必在乎是否好看易懂,只要能够帮助我们在最近的一两天时间,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回忆起当时的内容即可。

比如:坐地铁公交的时候,有个很好的想法,直接记录一条语音笔记……

比如:读书的时候,有一句话触动到了你,随手在纸上记录下哪一页什么关键词即可……

甚至于,如果吃饭过程中有啥念头,随手拿出餐巾纸来记录一下也无可厚非……

闪念笔记,仅仅是为了防止过后即忘,它是我们做永久笔记的前提。

2、记录永久笔记

翻阅前面记录的闪念笔记,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按照独立的知识点,整理输出为一张包含了必要信息的卡片,即为永久笔记。

永久笔记的标准要求就高多了:

首先,一定是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输出的内容。而不是复制书中的文本或者画线。

第二,可以简练,但要包含理解这个知识点的所有必要信息,确保将来回顾的时候可以正确理解。

第三,尽量按照出版的标准,解释清楚想要记录的这个知识点。

这里用到的指导思想是“必要难度”理论: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看书根本就记不住,既然这样的话,读书有啥用呢?延伸到我们眼下的学习方式,通常所谓记笔记都是指的画线,或者记录金句之类的。这是我们读书、学习的一大误区。

我们通常认为:输入越容易,存储越容易,输出就会越容易。我们的大脑经常给我们一个错误的认知:“记住”等于“学会了”。

而事实恰好相反。“提取”与“输入”负相关。也就是存入越容易,提取越困难,而你稍稍吃力一点存入,则反而更有利于知识的提取。这就是“必要难度”理论。

记录永久笔记,就是恰当地利用“必要难度”,不是简单的画线,而是用我们理解的方式来记录,稍稍增加我们存入的难度,这样我们理解的就更加深刻,而在我们未来需要提取知识的时候,会更加的轻松。

当我们记录好永久笔记以后,就可以把用于提示我们的闪念笔记全部删除了。此时此刻,最好的状态应该是:

当你晚上合上当前项目文件夹后,桌上除了纸和笔,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这表明你已经明确区分了闪念笔记和永久笔记。

3、建立笔记之间的连接

记录永久笔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同时做的一件事情是:建立链接。

天下没有孤立的思想,通过两种方式,我们可以很好地建立卡片链接。

(1)每记录一条永久笔记,我们都要思考:这条笔记,是否跟我卡片盒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有所关联?然后把这条笔记放到相关联的笔记后面。

(2)回顾笔记:我们的记忆是有曲线周期的,所以养成经常性回顾卡片笔记是一个好的习惯。而在回顾的过程当中,你一定会经常性产生新想法,或者新关联。新想法会产生新笔记,新关联会产生新链接,这些都会不断的增加我们链接网络的健壮性!

目前的软件越来越便利(我推荐flomo),这对于我们管理笔记,回顾卡片,添加链接都提供了非常大的便捷性。这对我们用卡片笔记作为外脑进行思考,有非常大的帮助。

举个例子:如果你记录一条“复利”的卡片笔记,正常来说,这条笔记是用于投资的,那我们当然可以把这条笔记关联到如“巴菲特的复利奇迹”这类的投资卡片后面,但“复利”思维仅仅能用于投资吗?是否可以指导我们的个人成长?那此时我们又可以把这条笔记,关联到“复利”成长的笔记后面。同样我们可以继续思考,知识是否也有复利效应?甚至于我们记录的卡片笔记,也同样的有复利效应?一个单纯的“复利”法则,就成功地把“金融投资”“个人成长”“知识积累”等若干的模块关联到了一起。

当然,我们在记入永久笔记,添加链接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刻意地考虑知识必须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不需要给自己预设任何的立场,更不要天天琢磨着我是否一定要写点什么……

我们此时此刻需要做的,就仅仅是单纯的: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卡片链接起来,不要去思考任何其他的问题!坚持做,持续做,不断积累更多的知识卡片,不断积累更多的链接,这就是我们这一步要做的全部事情!

4、群聚效应:让结构自然生长

按照我们第三步,持续不断的新增永久笔记,持续不断地添加链接,此时此刻,你可以设想一下:哪怕我们每天只记录3张知识卡片,持续不断记录100天,是什么结果?

此时此刻,我们手里就已经有了300张知识卡片,每张卡片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而且我们每张卡片都建立了相互之间的链接,此时此刻,这像不像一张蜘蛛网?

而且要知道:我们这张网可是形散神不散,虽然我们一直以来没有做任何的刻意整理,但是卡片之间的链接,可是实实在在地在那儿不断的持续生长,随着卡片越来越多,通过不断添加的网状链接,一篇篇文章的结构,可能已经自然而然的生长了出来。

到了这一步,群聚效应就已经开始生效。这也是我们强调的:自下而上,自然生长!

5、拐点:笔记链接,自成文章

这不就是明显的“知识复利”的例子吗?我通过一张张卡片的零散积累,积累到100张卡片的时候,有5张关于复利的卡片,此时我依旧不知道要写什么;我积累到300张的时候,关于复利的卡片,可能已经逐步积累到20张了,把这20张卡片按照链接拎出来,有没有可能这自然就是一篇文章了?

这是否像极了达到拐点的复利效应?

我们从未想过要写什么样的文章,但此时此刻,也许你已经有很多好的念头想要跟朋友一起分享,也许你已经憋不住一定要写几篇文章出来了,你相信吗?

现在的情况是:不是你想写文章,而是文章已经从我们记录的卡片笔记中,自然流淌了出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记录好的笔记,按照某一个中心节点,直接把相关链接的笔记拎出来,一篇文章的初稿不就出来了吗?我们甚至连写作的主题都不需要考虑,主题都是在我们写“永久卡片”的过程中,自然保留下来,生长出来的东西!

这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要成为高手,一定要让工作流程,推动我们自然前进!高手是不会用所谓的“意志”“坚持”来逼迫自己的!

6、完稿:整理初稿编辑校对

不过,笔记链接所形成的只能是初稿。但是只要有了初稿,我们剩下的工作,就是编辑校对了啊!那这事情可就容易太多了……

此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是什么?我们把孤立的卡片,用合适的段落链接在一起;我们现在可能对于某个主题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就重新编辑整理一下那一张永久卡片;我们可能有了更严谨的逻辑,那就按照我们新的逻辑关系,把所有内容重新排序整理;我们可能又有了更精美的案例……在一篇已经自然形成的初稿上,我们需要再度添加,更改的其实也不过是枝枝叶叶而已!

此时此刻,我们所有的动作,都只是:润色!

结语:积累知识的复利

卢曼用这样的一套工作流程,30年时间写出58本书,而且没有丝毫的压力,都是这一套的工作流程,催着他心甘情愿写作的结果。如果我们通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彻底掌握这样一套写作流程,即便无法像卢曼老师一样著作等身,好歹运营一个自媒体,也一定会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吧!

要知道:分享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比如这里我还是忍不住再给你分享一下:专为卡片笔记写作法打造的flomo浮墨笔记,点击注册flomo。哈哈)

用这一套写作方法,我们放下目标,丢掉目的,不要刻意的追求什么,仅追随分享的天性,等我们压抑不住我们分享的欲望的时候,文章自然天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步流程:让你根本停不下来的写作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