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更真实、开放地发生 ——《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听课反思

今天听了《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第五讲——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王老师讲到,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有些学生是视觉学习型的,有些学生是听觉学习型的,有些学生是动手操作型的,有些学生是演讲思辩型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采用讲授法,可能有部分孩子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学困生。

王老师的这一番解读,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为什么班上有一部分学生很“特殊”,感觉脑子不笨,但是作业完成不好,跟不上大部分孩子学习的节奏,成绩不理想。但是,这些孩子在某些活动中却表现特别突出。比如,我班的小汇同学,平时上课喜欢玩小动作,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但前几天在一次讲故事比赛中,他却夺得了第一名,并在几次的辩论中,他都说出了很独到的见解。我想,小汇同学应该就是属于动手操作型、演讲思辩型的吧。对这种孩子不适宜长期使用教授型的教学方法。

又比如班上的小涛同学,做作业超级慢,特别做抄写之类的作业,但是,做那种发散性思维的作业,却很认真对待,并且做得很不错。就在前一段时间,学校举办科技节,小涛同学带来的实验展示,得到了班上同学的一致认可。还有一次作文创编,小涛同学的作文很有创意,描写也生动,我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可见,小涛同学也不适宜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创设更多的活动让其参与,才能更好地发挥他的潜能。

班上的学生各有各的特点,在这种班级制的学习中,我们只有尽可能地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才能尽可能地满足更多的学生需求,让其最大限度的发展。

王老师在课的最后,讲解、播放了华德福教育的校园图片、一些课程的视频。我太喜欢这样的学校了。看到那看似原始的“独木桥”“石头路”“秋千”“树洞”,爬在树上的孩子们……我多么羡慕这些孩子呀,我们的孩子看到这样的地方,又会是多么向往呀!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那里自由、快乐的学习的样态,听到了那纯真的、幸福的笑声。

这里完全打破了40分钟课时的界线,学科的界线,并且看他们的课程,他们的这些设计,不是随性而为,而是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让人敬仰!

作为体制内的我们很难做到这么开放、真实的学习,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改良。现在正好有“双减”政策,减少或不能有考试,弱化了考试的功能。那么给老师提供了发挥自身能动性的空间。就像王兮老师说得那样:我们可以尝试打破40分钟上课的界线,尝试用丰富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更开放,更真实。

我近段时间在进行的“民间故事微课程”就做了这方面的尝试。

我们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快乐读书吧里推荐大家阅读《中国民间故事》《欧洲民间故事》《非洲民间故事》,根据单元导语、课后练习、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安排,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让学生大量阅读民间故事,感受民间故事的神奇魅力,体会老百姓的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复述故事、创编故事、缩写故事的能力。为此,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活动。

  首先,精彩片断课前交流。我布置学生每天阅读民间故事,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小组交流精彩内容,并让一个学生全班交流。以此营造阅读的浓厚氛围,让爱读的、已读的同学带动慢读的同学。这里运用了小组学习法。

二、创设情境复述故事。讲完《海力布》那篇课文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复述故事。我说:“如果这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就放在某个博物馆,你是一个导游,你会如何介绍这块石头的来历呢。”因为有了一定的情境,学生很有兴趣,也知道该如何说。小组内,一个个小导游有模有样的介绍起来。这里运用了情境实践法。

三、生动具体创编故事。在讲完《牛郎织女(一)》时,我结合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让学生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创编成一个更具体、生动的故事。我先让学生想象,他们见面后,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会互相诉说些什么,可以添加哪些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然后再写。一个个生动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完美呈现。这里运用了情境实践法。

四、创编连环画。讲完《牛郎织女》之后,我引导孩子说说,这个故事讲了哪几个小故事?随机板书小标题,接着问:“这个故事太美好,很多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也想看,可是文字太多,他们看不来,你们能把这几个小故事,配上有趣的画,再写上几行字,编成一本连环画给一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看吗?”有了这样一个背景,孩子们瞬间感觉自己很强大,这个忙肯定是要帮的,并且要用心画,弟弟妹妹才会喜欢。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连环画的活动启动了。一周后,交上来一看,惊呆了!第一次做,竟然做得那么漂亮!每一本都不一样,各具特色。有一张张做好合订的,有用一张大开的纸分块做的。那图画惟妙惟肖,不要说孩子们,我都忍不住一本本地看完。分别给他们颁发了创意奖、最美图画奖、最美内容奖等,孩子们乐开了花。这里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跨学科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

五、讲民间故事比赛。每个学生先在家准备好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然后进行小组内初赛,小组的冠军参加全班决赛。在这个过程中,我结合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讲好故事的诀窍。然后,让每个孩子既是选手,又是评委,全员、全程参与,我负责在旁边鼓掌、拍照。我们惊奇地发现,这次比赛中有几个“黑马”杀出来。活动结束后,有不少同学走到我面前,说:“刘老师什么时候还会组织这样的比赛?”一脸的期待。这里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

后一步,我还将让学生演民间故事,这是运用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跨学科学习法。

这样的一个微课程,既是语文学科的拓展延伸,也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这里打破了40分钟的学习界线,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让更多的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带来的满足感,让学习更真实、开放地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学习更真实、开放地发生 ——《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听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