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则,有些是”显规则“,大家都知道,甚至可以公开讨论。比如:晚上10点前必须回家;不要打断别人说话等。
而有的规则是大家默认,却不能公开谈论的,即”潜规则“,比如:家庭成员不能发怒,但是可以抑郁;不能表露恐惧情绪等。若有家庭成员明确提出或谈论这些潜规则,即使是绝对拥护这些规则的人也会站出来反对和否认。
对于学习规则的孩子来说,在显规则下,孩子明确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可能会招致惩罚,在家中是不可以的。而不能谈论的潜规则孩子会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学习呢?
《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给了答案。
家中的孩子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学习这些规则:一种是当他们破坏规则之后,会产生焦虑感;另外一种是当他们破坏规则之后,会感受到父母的焦虑。
孩子是通过避免焦虑感的方式来学习家中的潜规则。焦虑是一种不良情绪,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焦虑会让人感到虚弱无力,容易受到伤害。大多数人,尤其是儿童,都会竭力避免焦虑的情绪。
然而,父母却常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导孩子,比如体罚,但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对孩子置之不理,或威胁要遗弃孩子。因此,许多人在幼年时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恐惧感”,这种感受甚至会一直伴随至成年。当父母威胁要遗弃孩子时,孩子就会产生焦虑,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只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在公园或者某地,你玩得很开心,当父母告诉你该走了,你十分不愿意,说“不”,父母没有责骂你,也没有强行要将你带走,而是说:“那你在这儿,我先走咯。”然后他们就逐渐走开,你突然觉得很恐惧,害怕真的被他们抛弃,于是你急忙追上去,跟着他们一起回家了。
在其他情况下,父母需要孩子遵守自己的规则时,也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因为年幼的孩子无法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久而久之,他们会压抑自己性格中不讨父母喜欢的部分,来避免被遗弃的焦虑。
这份被遗弃感虽然被压抑了,可是却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有的人会变得怯懦,对人不信任;有的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伴侣或者孩子。
有些情侣在闹矛盾时,一方会以分手,将对方遗弃的方式来获得控制感,让对方服从于自己。可是伴侣是成年人,可以不依赖于某一方而独自生存,而且这种被遗弃的感觉也让伴侣很恐惧,不安全,久而久之,他们可能就会放弃这份关系。
有时,这种遗弃感也来源于父母的”不作为“。
生活中,有的人很喜欢跟孩子开”毒“玩笑,以把孩子弄哭为目的。特别是二胎开放后,有的人会跟大宝开玩笑说:“你妈妈有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你了哦”,“你妈妈有了弟弟,你的家产就要被剥夺了哦”……如果这时,父母能够及时制止,并且明确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爱ta,即使有了弟弟妹妹依然爱ta,那么对孩子就不会产生太多影响。
可是,现实是,许多父母碍于情面,不好意思阻止,甚至当孩子害怕哭泣时,还会指责、嘲笑孩子。当父母允许其他人开这样的玩笑时,孩子就会认为他们说的是真实的,父母是默认了的。但是孩子无法用言语去表达,只能够变得乖巧听话,去迎合父母。同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哪里能理解什么是玩笑,什么是真实。在他理性和逻辑思维没有发展起来时,你说的话就是真实的,哪怕是玩笑。所以,作为成年人,在孩子面前请谨言慎行。
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情绪反应,也是孩子学习规则的方式。
丁丁是一个7岁孩子的母亲,有天她说孩子在书法比赛中没有得奖,心情很糟糕,不知道该怎么安抚孩子?我看着丁丁焦虑的情绪,心下了然,问道:“孩子没有得奖,你放下了吗?”她没有理解,我说:“孩子没有得奖心情很糟糕,是正常的,可是你的表现似乎比孩子还要紧张,还要在乎。”丁丁哑然,我继续说:“有时候,孩子放不下,是因为父母放不下,你先放下这件事,看看孩子是什么样子的。”丁丁同意,她发现当自己放下这件事情的时候,孩子也放松了,才明白真的是因为自己没有放下,所以影响了孩子的情绪。
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当父母情绪稳定时,孩子的内心也会更加有安全感。对于年幼的孩子,当父母焦虑不安时,ta会认为是自己导致父母不快乐(当然,有时确实如此。)同时,年幼的孩子又没有足够的表达能力,或者合理宣泄自己情绪的方式,只能将其内化,深埋心底。
小时候,我的母亲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生气发火。当母亲情绪不稳定时,我总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并且想尽办法去讨好母亲,希望得到她的原谅。久而久之,我变得小心翼翼,学会察言观色,变得敏感退缩,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让人感到不高兴。
如果你长大了,要告诉自己,过去不全是你的问题,父母有着自身的局限,学会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过往的经历;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请不要用这种让孩子无法言说的恐惧去伤害孩子,当孩子破坏规则时,可以温和而坚定地去制止;
如果你的情绪问题不是孩子引起的,当你平复后,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不是ta的错;即使是,你也要告诉ta,你依然爱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