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开口,孩子就觉得你不爱他(她)了

文 / 木子老师云

上午,我6岁的儿子登登自己设计了一个乐高战斗机,兴致勃勃地跑到书房向我展示。

我忙放下手中的工作,抬头笑着望着他,把他的作品小心翼翼的放在桌面上,并拉着他的手说:“难怪忙了一个早上,原来是在做这么伟大的作品啊!”

他一听,马上来了兴致,准备滔滔不绝一番。当下,我还有工作要忙,但又不想坏了他的兴致,便建议到:“妈妈工作时间还没结束,这么厉害的作品要好好欣赏(真心的欣赏他的作品),你先简单用三句话介绍下它的名字和功能,给妈妈一些期待,一会妈妈休息了,你可得好好跟我介绍介绍。

好!他满足地说:“它叫,他的特点是海陆空都可以去的。说完他准备离开书房,离开前,他失落地叨了句:“这么棒的东西,我外婆却看不上”。我还没来得及回复他,他就跑出去玩了。

午饭后,我和妈妈闲聊起此事,妈妈惊讶地说:“这小子,胡说呢。他拿来厨房跟我介绍,我看了下表扬说:“哇,你这个是多功能啊,很厉害啊,这怎么说我看不上啦?”

登登听到后,走过来,认真地说到:“外婆,主要是你表扬的时候不真心,没有认真的欣赏,而我妈妈是真心的。妈妈听后,哈哈大笑说:“有道理,有道理啊!”

老人家对孩子的宠爱,很多时候,不亚于我们作为父母的,这点我是深知的。但孩子的这一说,倒是给了我一些思考。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明明很爱我们,但却不善表达呢?

我们是否也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慢慢地在变成新一代的不善表达的父母呢?

我们的子子孙孙是否也逃不过做“不善表达的父母”的宿命了呢?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爱的表达?

《论语》学而篇中的第3章给了我启发,我们一起诵读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1.3》

【试译】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这样的人缺少仁爱之心。”

【云读】本章的主旨是:质朴仁厚。做人要质朴醇厚,做到表里如一,一方面要远离谄媚的“小人”,另一方面要做言行一致的人。

在《论语》生活录|    不做“小人”比辨别“小人”更重要中我们探讨过“做个说到做到的大人”的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字阅读。

我们不说远,就只说说我们如何在自己的家人面前真诚的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吧。这里以父母和孩子为例。

父母都爱孩子,但现实生活中往往父母一开口,孩子就觉得你不爱他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言不由衷。

也就是我们在对自己家人的日常表达中,常常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虚情假意。

你一定委屈得很,怎么就落下个如此罪名。我也是接着文字吓唬吓唬自己,放宽心,往下看看有无道理。

生活中,当孩子兴致勃勃跟父母谈论一个话题时,父母往往会有如下几种表现和相对应的几种可能的结果:

1、自己正“忙”,无心关注,便应付答应着了事,不正眼瞧上一眼便说:“你真棒!”紧接着下一句便是:“一边去。”

这边孩子会想:“既然是”你真棒“了,为何又是“一边去”呢?内向的孩子失落至极,自己躲起来暗自伤感。外向的孩子越是吵着闹着要你关注,最后反倒是闹得双方不可开交。

看看,是不是“言行不一”惹的祸?

2、你倒是认可孩子所说所做,也努力正眼瞧了他两眼,也很想表扬上孩子两句,但一开口却是:

“这一点点东西,有什么好得意的,要继续加油才对。”

“做得是不错,但跟那谁谁谁还差得远了,多想人家学学。”

这时,孩子多是不高兴地闷声的走开,或是跟你吵吵两句,摔门走开。

看看,是不是“口是心非”惹的祸?

3、孩子一开口,你便打心底里不认可,也无耐心听孩子细细说明,更不想更新自己的观念。孩子说一句,父母除了反一句,更要强加上自己的观念,想通过说教来让孩子跟自己站在人生的统一战线啊。

结果,父母孩子之间都觉得对方是不可理喻之人,未来也就闭口不再过多交流了。

当然,随着学习提升,我们现在也会知道要和颜悦色的跟孩子交流,来促进亲子关系。但现实就是,我们只用了技巧,而内心无真正的“里应外合”。

遇到以上例举的情况,整体的交流方式未变,只是表面上多了一张张强装的“笑脸“罢了。短期内,会有一些效果,但孩子也是会“长大”的嘛,我们有没有真心跟他“在一起”,他通透得很。看我那6岁的孩子,说出来来的“真心话”会吓人一跳呢!

过去,我们面对和孩子的代沟,特别是父母面对和青春期孩子之间的隔阂时总无奈的说:“无论如何我都是为你好,只是我不善表达,你要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沟通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父母对孩子的爱护之心一定毋庸置疑。

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不是少了“善于表达爱的好口才”,而是少了一份“仁爱”之心。

这里的仁爱指的是我们随着年岁的增长,越自觉浅薄,越留意倾听别人说话,越能兼听不同意见,越包容别人,越以宽容与仁爱之心待人。

这里的别人,首要的当然是我们自己孩子,我们身边的亲人。因为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期,一家人每日朝夕相处,我们如果对自己最亲的人都“巧言令色”了,又何谈对他人对社会的质朴仁厚呢?

当我们能发自内心,耐心、关注、认可对方并在合适的时机给对方有力量的引导而非批评时,即便我们仍“不善言辞”,对方也能从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中听到你爱的声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一开口,孩子就觉得你不爱他(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