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原来是这么来的

有一句老话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去百度查询了一下它的出处,原来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说的。韩非子的原话是“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经过历史不断传承演变就成了这句“棍棒底下出孝子”。

对于这句话的意思,我个人的理解是,严格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孝顺的孩子,而不是一定是指打骂孩子才能出孝子。

这句话能从古代沿用至今,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把它奉为教育的圣经,但对于现代教育,我们讲究人权,平等,尊重。连老师都不允许体罚孩子,当然就不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了。

那棍棒底下到底能不能出孝子呢?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宋朝有名的丞相寇准,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自幼丧父,是母亲靠纺纱织布把他养育成人。寇准的母亲并没有因为寇准失去父亲,而对他更加怜悯,更加慈爱,反而是更加严格要求他。

寇准的母亲经常教育他“修身为万民”。后来,寇准的母亲病逝,去世前她亲手画了一幅画交给家人刘妈,并叮嘱刘妈:“若寇准犯错再把画交给他”。

没多久,寇准当了宰相,有一次他过生日,为了庆贺,他请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官僚。刘妈就把这幅图交给了寇准。寇准展开一看,是一幅“寒窗课子图”,上面有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寇准看到母亲的遗训,想起母亲曾经因自己不努力学习,用秤砣砸烂了他的脚,寇准禁不住泪如泉涌,他再三拜读,痛哭失声,立即让撤去寿宴,从此洁身自爱,秉公无私,成为一代贤相。


在这个故事里,寇准的母亲就体罚自己的儿子,但他的儿子非常孝顺她,哪怕母亲已经去世,他仍然听从母亲的教诲,感念母亲。

而在现代,不孝子杀害父母的案例时有发生。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闹得沸沸扬扬,这位不孝子,据说是因为母亲管教过于严厉而起的杀念。

与它类似的事,江苏一名高三的学生也是因为母亲管教太严而将其杀害。而在隆回,一名16岁的不孝子因为问母亲讨要上网费,母亲没有给他,便挥刀残忍地将母亲杀害。

据说引发这场悲剧的根源是因为这位母亲从小便溺爱这个儿子,平时这个不孝子对亲人出言不逊的时候,母亲也没能好好教育他,最后酿成了这种天理难容的悲剧。

在这些悲剧的背后,不外乎是两种原因,一是管教太过于严格,不孝子心怀恨意,反抗杀人。一种是过于溺爱,不孝子无法无天杀人。所以棍棒底下既出不孝子,也出孝子。


我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宽严有度。一味地严格,让孩子感受不到爱,有可能就会让孩子的心灵产生扭曲。而无原则的娇纵、溺爱,无疑是教育不出孝子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原来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