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有点长,如果你喜欢历史,觉得不过瘾;即便不喜欢历史,文中提到这么一个风流倜傥完美无瑕的男人,是不是带着八卦之心看下去。
本文着重他的家教,有心之人可从中效学一二,教化子女,大有裨益。他多才多艺、潇洒旷达、风度翩翩,仰望先辈之风采,先生之雅量、让繁忙焦躁的我们如遇一汪甘泉,痛快畅饮。
鲁迅先生给魏晋这个年代给出了一个概念“魏晋风度”。魏晋之人,无论是曹丕、曹植,还是嵇康、阮籍,或是谢安、陶渊明,都是一番青山绿水的气度,被人传说得犹如仙客。
魏晋时中国名士们群体张狂,率性洒脱,放荡不羁爱自由。
从此,世人仰慕魏晋风度、学者长谈魏晋玄风。
魏晋时期,八王之乱后,西晋为北方诸民族所灭,司马睿于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说起东晋,那段儿时间皇帝走马灯似的死,然后走马灯似的换,而且净是“昏君”,咋一个“暴君”也没有?没有一个皇帝不想伸张王权的,但是,他没这个能力啊。
士族太强大了,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这个士族能不图谋你的天下,已经谢天谢地了。于是,东晋王室就一直这么战战兢兢地过日子,不知道熬到哪天才是个头儿。
当时东晋有三家掌管,一个是皇室司马家,一个室曾有拥帝之功的王氏,再一个就是谢氏家族。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时代之一,草菅人命、杀人如麻、军阀混战、天子与臣子共天下。
涌现出一大批风流名士们,他们大多善书法、曲水流觞、饮酒弹琴、安然自乐、铮铮傲骨、却又深深绝望。
但有一位千古风流人物,他是历史上最完美的男人,很多文人雅士都是他的粉丝,包括大唐诗仙李白、北宋改革家王安石、以及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王羲之儿子)等等。
他成就了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不世之功,但又始终一片真性情,从容游于险恶官场,保那时代一段安康。
正是东晋政治家,一代风流名士谢安。
谢安隐居了快20年,然后又做了26年的官儿。隐居时,他是一代“风流名士”;作官时,他是一代“风流宰相”。
他从从容容挫败了权臣桓温的篡位阴谋;潇潇洒洒指挥了淝水之战;为东晋主持了十年大局,国家安定,百姓乐业,竟让那个乱世,出现了一个“小康时期”;
他功成名遂,却又激流勇退,把个功名权位丢弃得像扔掉了垃圾……
如果这些还不够完美,那么,他还是一位大书法家,一位琴家,一个诗人,他温润如玉,宽和儒雅。
在家族里,他是所有人的精神依赖;在社会上,他是一个时代的偶像巨星;在林泉间,他是名士们的领袖;在朝堂上,他是整个国家的核心……
连易中天先生都说:“实际上谢安的为人处世是极其老练老辣的,已达到几乎无人可以效法的程度”。
《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就指王导的家族瑯邪王氏和谢安的家族陈郡谢氏,王、谢乃当时非常有名有文化的两大家族,而王羲之和谢安又是各自家族里最辉煌的人物。
当时东晋名士桓彝一见四岁的谢安,立刻就喜欢上了,忍不住地赞叹,哎呀,这孩子好啊,“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这个王东海就是王承,也是当时极出名的人物,为官清静,很受百姓爱戴,并且极有风度。
谢安打四岁起就出了名,十几岁名动江南,人人看好,他聪明、俊美、沉静、优雅,写得一手好行书,弹得一手好琴曲。
日渐声望,又是名门世家,于是,官员们纷纷跑来邀请他去当官,三番五次地“征召”,他就三番五次地推辞。实在推托不掉扬州刺史庾冰的邀请,跑去敷衍了一个月,然后就辞职不干了。
他携家带小离开了建康,去了风光旖旎的会稽,安然隐居。
朝廷的主管官员们有点儿怒了,你还真是不识抬举啊,然后就向皇上上疏,这样的人以后永远别做官了。很快,谢安就被判了个“禁锢终身”,永不录用。谢安乐得清静,心旷神怡地做起“隐士”来,而且“隐”了快20年 ……
东晋时,皇权衰落,门阀士族把持权柄,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是与你这个家族成员在朝中的威望和权力息息相关,因此,谢安即使隐居,也时刻操心家族存亡。
浓浓家族情
谢裒东晋司马睿的吏部尚书,生六子:老大谢奕、老二谢据、老三谢安、老四谢万、老五谢石、老六谢铁。
对当时那个士族社会来说,子弟们成器不成器,直接关系着这个家族将来的社会地位,甚至兴亡。
这兄弟六人,除了谢安是个闲人,余下死的死,作官的作官,谁也没空儿教育孩子。于是,谢安就成了谢氏这一大家子的“贤内柱”,他给他们讲诗明理,子侄们渐渐长大,他还得给他们筹划前途,替他们求亲,给女儿侄女们物色夫婿 ……
谢安的第一个摊子,替谢万收拾残局,可别小看这个摊子,因为它可维系着谢家这三代人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门户地位。
谢万实在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人,这兄弟也是个风流名士,诗也写得好,可实在不经世务,啥实际事儿也干不了。
他二十岁左右吧,听说有人送了谢安一领“裘”,就惦记上了,来跟谢安要。但他却不直说,却谎称,“我怕冷。”
谢安岂不知这个爱弟的小心眼儿:你别胡说了,你不过是想穿出去炫耀罢了。然后又说,你不是怕冷吗?好啊,那没有比绵更保暖的了,给你三十斤绵,拿去吧。谢万怏怏抱着三十斤绵,可怜见的,又不敢不拿走。
后来,谢万当了官,谢安深知他不是那块料,就老给他出主意,想办法,还时不常到他当官的地方,每天早上叩屏风叫他赶紧起床办公;谢万当将军,谢安得一一亲自去拜访他的手下,以“深著恩信”。
后来要不是谢安替他聚拢了人心,谢万不战即败后,就差点儿被手下们杀了。谢安出仕前,估计有30%的心思都花在了这好弟弟身上。不过奇怪的是,谢安居然一辈子都十分喜欢他。后来谢万死了,谢安伤心的不得了,居然十年不听音乐。
芝兰玉树
下面分头说说我们谢太傅亲手调教出来的这些子侄们。
他们中最出名是“封”“胡”“羯”“末”四兄弟(这都是小名,那时的小名都是贱名,很多人都有。有点儿像过去老人给儿子起名“狗剩儿”那意思差不多)。
我家里人叫我晶娃、命蛋,叫我妹妹为狗蛋,弟弟是龙娃。
有一天,谢安把子侄召集到一起,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总是希望谢家子弟出类拔萃?谢玄站起来回答道:就好比芝兰玉树,都希望长在自己家的庭院里。
谢安抚掌大笑,自此,“芝兰玉树”即用以比喻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
谢玄就是四兄弟中的“羯”,那时,不仅谢安,也包括社会上的不少名流,也都亲切地称他“阿羯”。
谢玄一生戎马,从桓温手下一个小武将“司马”做起,一直做到北府兵统帅,车骑将军,他就是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亲爷爷。
其实,谢玄小时候是个标准的小纨裤,喜欢华丽的衣服,手里拿个漂亮的紫罗香囊,腰上还要挂条别致的手巾,整个儿一个娇贵十足的公子哥儿。
谢安一见他那模样就头疼,不过,谢安是一向不训斥子弟的,他想要让谢玄改了这毛病,还不能伤他的自尊。
有一天,他把谢玄叫来,说要跟他打赌玩儿,谢玄一听,立刻欣然答应。叔侄俩就下赌注,谢安说,别的不要,就要你那个紫罗香囊,不一会儿,谢安把那香囊赢到了手。他思考一下,就当着谢玄的面儿,轻轻扔到火里,把它烧掉了,然后又若无其事地继续跟谢玄玩儿。小谢玄见到,这才一下子明白了,原来那东西不是好玩意儿,至少叔叔是很不喜欢的,但谢安没有训斥他,反倒让他觉得心里很惭愧。
从此,我们的谢将军一改前非,再没做过那半男不女的装束,很是个男子汉的模样,为最后当上北府兵统帅,保卫国家,打下了最最最早的基础。
谢道韫是谢安大哥谢奕的女儿,谢玄的姐姐。谢奕当安西将军没一年,就死了,这样,道韫和谢玄都变成了没爹的孩子,一直跟着谢安。
道韫很小的时候,大约七八岁,有一回忽然下起了大雪(在江南,大雪还是不多见),谢安就把孩子召集起来,给他们讲文章义理。
这时,雪下得更大了,谢安忽然兴致大起,欣然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时胡儿谢朗立刻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而小道韫想了想,忽然充满暇想地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
谢安听后,十分欣赏,笑得合不拢嘴。这就是“咏絮才”的来历。
而那时,谢玄渐渐有了名气,人们谈起她,会津津乐道地说,那是谢安的侄女,王羲之的儿媳,谢玄的姐姐呀!而且谢玄也十分敬重欣赏她,每每向别人说起姐姐来,总是十分自豪。
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王凝之。
“胡儿”谢朗嘲笑“熏老鼠”
胡儿的爸爸是谢安早死的二哥谢据,胡儿打小身体就很不好,因为这些原因,谢安对这个孩子一直特别疼爱。
谢据很小的时候,有老鼠常常跑到房顶来,他就曾经爬上房去,点起烟熏老鼠。
后来,有人说起这事,都嘲笑谢据,觉得这行为很愚蠢,有时当着小谢朗也会说,但只说“有人”,却不提是他老爸干的,谢朗一点儿不知道,就跟着人家一起嘲笑。
后来谢安觉得,这事儿得告诉胡儿了,老跟着人家嘲笑自己死去的爹,他自己还得意呢。
有一天,等谢朗又说起这事儿来,谢安就很温和但又很郑重地对他说,你知道吗?人们常拿这个来嘲笑你父亲,并且还说是我跟他一起干的……谢安不愿意让胡儿小看他父亲,就宁愿背黑锅,把自己也一起扯上,好让胡儿早点儿明白。
胡儿听了谢安的话,一下子就怔住了,好半天说不出话,想起自己从前的行为,羞愧得跑进屋子里,好几天不出门。再后来,当再听到别人嘲笑什么人什么事,他都不再随意地附和了,他已经认识到,无论怎样,嘲笑别人都是不对的行为。
谢安的后人在他的教育之下,大都成龙成凤。谢安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树,“言传身教”这个成语就出自谢安。
还记得高中学过那篇著名的《兰亭集序》吗?王羲之的古今第一行书,名传千古。
时间:永和九年的三月三,公元353年。
地点: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在的绍兴市西南。
人物:东道主王羲之(这时他是会稽郡的内史,就是郡太守)、当时最有名的40多位名士。其中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谢道韫的夫婿)、王徽之、王献之(7岁孩童,跟着老爹来凑热闹)等等。
活动内容:一边畅谈人生哲理,一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具体点儿说,就是名士们沿小溪而坐,把盛满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让它沿着溪水漂动,漂到谁面前,谁就喝干这杯酒,然后赋诗一首,做不出来就罚酒。(王献之因为年龄小,写不出,居然就被罚了)
丰硕成果:共得诗37首。当然最最丰硕的,还是那幅千古一序。王羲之最后总结,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兰亭集序》由此诞生。
谢安东山再起
谢安为什么出山呢?直接的原因是谢万那兄弟终于顶不住了,北伐中不战即溃。东晋大将军桓温可高兴了,他正等着要削除谢家十几年的豫州势力,好为自己逼进建康扫清道路呢。一道奏章,把谢万免为了庶人,一把剪掉了谢氏家族豫州的立足之本。
这一下儿,谢家可真是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这时,谢安的两个哥哥都去世了,老五老六声望不足,都只当了个小官。
谢安没法儿不痛心啊,他要再逍遥下去,往上是对不起祖先,往下是对不起这些孤儿。于是,他痛定思痛,没办法,打点行装,到江陵桓温那儿,给他当了个司马。
谢安一向名声高,为人好,而因此,别人就都会宽容你?才不是呢!其实往往正相反,你名声越高,别人就对你越苛刻。
他知道,他一辈子不出山,没事儿,可一旦出山,这对隐士来说,就叫“变节”,一准儿得挨骂。
他是豁出去了,挨骂也得扛啊,不然谢家可怎么办?好在他的朋友们,都了解他心里不能说的苦衷,很真诚地支持他。但是另外一些交往不多的名士们,可就闲不住了。那时的名士们个个伶牙俐齿,那话说得全都绵里藏针,让你有口难辩。
谢安到桓温那儿上任后,有人给桓温送来了一种草药,就是我们中药里常用的“远志”,而这个“远志”,还有一个名字叫“小草”,桓温好奇地问,这一种草药怎么会有两个名字呢?这时他的参军郝隆阴恻恻地一笑,嘿嘿,桓公您不知道啊,这草药,隐在山石中的部分就叫“远志”,可长在山石外的呢,说到这儿,他瞟一眼谢安,呵呵,就叫“小草”啊!这郝隆也是个有才学的,他正是借此讽刺谢安隐居时名满天下,好比“远志”,而出山后呢,就来当个小司马,也不过就“小草”一棵。
谢安一个字:忍,其实说白了,人家压根就不想与你辨是非曲直,与你争黑白对错。
谢安后来成为东晋宰相,他在职期间,他粉碎了武将桓温的篡权。
桓温老想将皇帝取而代之,谢安和王家拼力阻止,以智以谋以命抵,当然桓温没达成目的,死后,皇帝以高规格葬之,谢安也妥善安排了他的后人们(桓温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大人物)。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坚举倾国之力,率九十七万大军南下,意图灭东晋。
当雄踞北方的一代天王苻坚观兵于长江,自言百万大军,投鞭即可断流之时,谢安却稳坐府中,与来客悠然对弈。(投鞭断流这个成语来自此处)
前线战报传来,谢安弃之一旁,若无其事地继续下棋。反倒是他对面的友人坐不住,连声问他前线战事如何。
焦急的友人与从容的谢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耐不住催促的谢安只好悠悠回答:“小儿辈,大破贼。”
淝水之战,东晋不过八万北府兵,却要正面应对人数近百万的前秦大军。在这般决定家国命运的豪赌之中,谢安却仍然能镇定自若,以他自己的从容去化解旁人的惶然。
这场著名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为东晋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
这次战捷后,因功高盖主,再加上小人谗言,孝武帝与谢安渐生嫌隙。
公元385年四月,谢安主动上交手中权力,打算等到天下大体安定后,从水道回东山,但不久后,谢安病重。
公元385年八月,谢安在建康病逝,终年66岁。
在后来的宫廷政变和风云中,谢安的死,倾动了整个朝野和士林,举国尽哀,建康沉浸在一片悲凉之中,国家栋梁倒了,东晋王朝何去何去,大家心里都没了底!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这是谢安这一生的一个写照了。
潇洒谈古,宛然眼前;
纸上东晋,恍若如梦。
谢安以后,再无风度;
千古风流,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