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8

今天把《内闱》带在了身边,但是没有读。到了学校,抄了一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我发现纯英文的诗歌,我有的时候还是不太能够完全理解,非得查看了翻译后比对,才能理解深入,这可能也是阅读能力缺失造成的吧。,比如今天抄的第53首中,有这么一段:


Speak of the spring, and foison of the year;


The one doth shadow of your beauty show,


The other as your bounty doth appear,


the one和the other,我就理解错了(the one 对应spring,the other 对应foison),不能将能指和所指对应,诗歌是跳跃的,需要自行关联前后,这是我在上古诗的时候经常和学生说的,但是自己阅读英文诗歌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可见阅读理解能力是有阶梯的,需要准确的指导和矫正,然后才能慢慢地体悟理解。因此,在教古诗的时候,也要对学生有同情之理解。阅读需要如琢如磨,日拱一卒慢慢前进。我今天暑假的抄写让我有了很多反思,看来还需要多抄。

️作为教育从业者,我倒是小说中看到两种自我教育的趋向:一个是在学校正统教育中亦步亦趋获得功成名就;一种是张扬自身性格,跟随自我意志,或许有意外的成功,但它最初的目标就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追随自我。我的概括也许不准确。每个人都能在小说中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我也不例外,这也是叙事的迷人之处。这也是每一部杰出的小说都能让人追随的原因,每一部小说都是我与我的周旋。小说的创作者在叙事的静水深流中暗伏漩涡,巧铸桥梁,迷津待问,就像作者所言:“我要留下漩涡,我要建立一些桥梁,但并不描述出来,我要强迫读者去注视流水。”我们在注视的过程中得出了自我的结论,是作者想要给我们传达的么?未必。但是这正是作者想要实现的,这种空间也是读者的特权,高明的小说家善于营造这样的空间。我们接受了部分作者想要传达的,也读出了一些可能是我们内心隐藏许久,如今清晰浮现的思绪,也可能不过是灵光乍现,在与小说的偶然碰撞中产生的顿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