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泛收集整理文史资料的基础,结合当地研究成果,汇集相关地方人员走访记录,本图谱就尽可能广征博引,充实资料,忠实地反映恩施州货币历史,深入探讨恩施版汉字铜元的铸造始末,以求搭成共识。
恩施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交汇处,有清江贯穿境内127千米,地势、土壤、气候差异较大。这里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和苗族。清朝上叶,恩施属土司制,雍正六年(1736年),设施南府,辖恩施、利川、建始、宣恩、咸丰、来凤、鹤峰七县,恩施为首县,俗称“施鹤七属”,属荆南道。辛亥革命后,废府制,恩施隶属湖北省。民国四年,属荆州道。民国十年八月,改为施鹤道,辖七县。今为恩施州,全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及鹤峰县八个县市。
恩施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远离湖北省会武昌府,军阀时期,亦常常受到四川地方武装的影响和控制。民国六年七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西南地区各省相继独立。湖北省也受其影响,积极响应。当年十二月一日,驻荆州鄂軍第一师师长石星川,首先宣布荆州自主,立即将该军改为湖北靖国军第一军。随之,鄂军第三师师长王安澜,在枣阳宣布独立。不久,驻枣阳陆军第九师师长黎天才,也宣布自主,改所部为鄂军第二靖国军。这就是湖北地区“荆襄自主独立”的护法运动的开始,共同对抗北洋军阀王占元,形成湖北省内两地对抗局面。这次战事,一直延续到民国七年春季。“荆襄自主”失败后,靖国军唐克明部,退至恩施地区,改称护国军,在蓝天蔚和蔡济民等人领导下,继续在恩施地区与北洋军对抗,其时间又长达三年之久。
民国十年春,恩施地区数万护国军因给养繁重,乱摊乱派,逼粮逼款,抢劫群众,激起民愤和反抗。鄂督王占元趁机联合鄂西团防武装,赶走了护国军,收复了恩施地区施鹤七属。也就是说,民国六年以后到民国十年时,恩施地区又为护国军所控制,自立政府,与湖北军政府抗衡。
民国十年七月,为推翻王占元对湖北的统治,湘鄂战争爆发。与此同时,四川军阀刘湘也以“援鄂自治”为民,进军鄂西,一直打到宜昌,曾一度占领恩施、建始、巴东、兴山一带。吴佩孚顾虑奉系军阀趁机渔利,尤恐广东北伐军趁虚北进,于是决定与川军求和。民国十一年七月,双飞正式签订《川鄂合约》,川鄂战争结束。
由于交通闭塞,经济开发较迟,民国以前,恩施地区商品交流甚少,且多属区域内的手工业和农副产品,货币流通量小而面窄,与外阜经济联系仅本省宜、沙和邻省的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湘西等地。故流入恩施地区的货币中,川版银元、铜元居多。“四川成都造币厂,自光绪二十九年起,铸造当50文、100文、200文铜元,充斥于四川境内,流入鄂西、鄂北一带,恶币侵袭,人民苦之。”20世纪20年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出现民间金融业,但出口商品仍然很少,外阜货币流入量不大,为适应本地市场需要,私商竞相发行货币在本市流通,调剂市场商品交易。
据《新编恩施诸县市地方志》记载“施鹤七属”七个县中,诸多县志有当地驻军和地方绅商手工翻砂,或简陋机器设备仿铸铜币的情况,分别摘录如下:
一、恩施市
《恩施市志》及《恩施市文史资料》: 在当时荆南道内私铸铜元数量最大、流通最广、影响最深的首推恩施铸币厂的老板刘凤阶。 刘凤阶小名“胖娃”,人称“胖大老爷”,家住建始县城北街,晚清武秀才出身,是城内首屈一指大绅士。宣统二年(1910 年) 刘凤阶同利川县的倪惠渊、咸丰县的刘耕余均为湖北省咨议局议员,在道内名气不小。
民国初年,刘赴荆沙因经商失利,回建始后购置数十台布机,开设了第一家织布厂,并通过在武汉结识的军政旧友,投到靖国军司令唐克明手下,唐见他在本地 有一定威望,又有办厂经商经验,便任命他为恩施铸币厂的厂长。该厂设在恩施城梓洞巷张王庙内,用购来的废旧机器,稍加修理,便招工设炉铸造铜币,有工人近百名。
刘凤阶主办恩施铸币厂,以土房炼铜,铸造五十文和一百文铜币,为“恒南票”作后盾, 因含砂多,质量低劣,人称“砂壳子”,市面拒收,恒南票也终于倒闭。
1987年版《恩施市金融志》摘要:
制钱、铜元(铜壳子)
民国初年以前,本地市面主要通货是制钱(俗称眼眼钱)和铜元(又称铜壳子)。市面流通制钱有康熙通宝、开元通宝、雍正通宝、皇宋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咸丰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等,其中常见者是康熙通宝、光绪通宝、乾隆通宝等几种。铜币多系四川流入,币面有“四川铜币”字样,(有兑二十制钱和兑五十制钱两种)。此外,还有湖北省铸造的“光绪元宝”(可兑十个制钱);清廷户部铸造之“大清铜币”(可兑制钱十文);四川军政铸造“铜币”(有兑一百文制钱和二百文制钱两种)。
砂铜壳子
民国八年(1919年),刘凤阶(建始人,人称刘胖娃)主持的恩施铸币厂(厂址在梓洞巷张王庙内)。所铸铜币(砂铜壳子)版面为“五十文”、“壹百文”,并有“四川”字样(铸模系川借)。其原料为旧制钱、废铜和民间土法冶炼含砂很多的铜块,质地粗劣,故名“砂铜壳”。该厂工人近百名,技术指导为恩施著名铜匠龙可云、袁承灼。铸铜壳子主旨为给“恒南票”兑现,挽“恒南”之信誉,流通施鹤七属,但因质劣誉低,流动面渐窄。时人相传渐成谚语说:“砂铜壳,行不开”。
“砂铜壳子”兑现无效致“恒南票”倒庄,浩繁的军费开支迫使通货花样翻新,于是,由驻军总司令唐克明牵头,办官方“保和公司”,以鸦片烟窝税为保证,发行“保和”票子,面额“壹百文”,民国十年(1921年),“恒南”票的翻版“保和票”在市场上逐渐绝迹。
“恩施盛家坝,土著民言此处有洞穴,初为民众避兵之所,后有小军阀占此铸币,民后期土匪蜗居其中。”(湖北学者杨俊先生文摘)
二、利川市
《利川市志》及《利川市文史资料》记载:“1918年,鄂西靖国軍驻利川时,曾在县城郊岩洞寺设铜币铸造厂,仿制当五十文和一百文的两种四川铜币。铸造粗糙,含砂,孔眼明显,群众拒用,呼之砂壳子。半年后,停止铸造和流通。”
“土豪最早私铸的是利川县牟鸿勋,此人参加过武昌辛亥起义,回乡后于1918年设铜币铸造厂,仿铸四川铜币,厂址设在县郊岩洞寺(现县委党校)。此种铜元外观内质与四川铜币差异甚大,投入市面仅半年就因群众拒用而停止了流通。”
据观察,利川多出产“竖点汉”类恩施版汉字铜元,文笔多粗犷洒脱,勾画飘逸。
三、建始县
1989年版《建始县金融志》(送审稿)摘要:
大事记:
民国六年(1917年)左右四川省造当五十文和当壹百文的铜元开始流入建始,以前建始流通的货币为制钱及当十文当二十文的铜元。
民国十年(1921年)靖国軍总司令唐克明在恩施发行的“恒南票”及“保和票”在建始强制流通。
靖国軍司令王安南在建始头门口花厅及朝阳街川主宫两处铸造当五十文铜元在建始流通,因掺沙过多人称之为“砂壳子”。
民国时期的货币:
民国初年建始流通的货币,仍以制钱为主。随着当十文、当二十文的铜元流入日益增多。民国六年(1917年)左右,四川当五十当一百文的轻质铜元又相继流入建始。由于清末制钱的停铸,兼之铜贵钱贱,私毁日多,制钱日渐减少。更因制钱面额甚小,已落后于客观经济形势,铜元遂取代制钱而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制钱流通直至民国九年(1920年)以后,始逐步让位于铜元。
民国十年(1921年)左右,“靖国軍总司令”唐克明率部驻恩施,其属王安南部驻建始。当时这些部队,无一定隶属,番号亦系自称,军饷来源,系就地自筹。唐克明采取的是两个办法:一是发行市票。唐克明发行的市票有两种,首先发行“恒南票”,横式 蓝色,面额为一串文,皮纸表糊,木板版印。继之发行“保和票”,直式,蓝色,面额仍为一串文,半磅纸质,石印。这两种市票在恩、建两地强制流通,并规定可以缴纳税捐。民众明知这种无保证的票子不会长久,但也不敢公开拒用。不到一年时间,随着“靖国軍”的垮台,而形同废纸。
二是铸造铜元。唐克明在恩施,王安南在建始比照民国三年四川造当五十铜元模式铸造,以便与川造铜元混杂使用。但因掺沙太多,又是用半机械半手工铸造,表面既不平滑,色泽又显得灰暗,跌之不作铜音,人称之为“砂壳子”。恩铸较之建铸其质尤劣。铸币的原料是收集废铜和收买制钱。建始铸造砂壳子的地点有二:一在头门口的花厅内(现贸易信托公司处),一在朝阳街的川主宫(现粮食供应站处)。“砂壳子”也是王安南在建始强制使用的,王安南一垮台,也就停止使用了,故民间有“王安南垮了台,砂壳子行不开”之说。
《建始县志》及《建始县文史资料》记载:“自封靖国軍总司令的唐克明,于1921年占据了恩施、建始两县后,部下王安南在建始县城头门口花厅内(现贸易信托公司)和朝阳街川主宫内(现粮食供应站)开炉仿铸四川铜币当五十文铜元,强制在市面与四川铜币混杂使用,该币因铜杂砂多,币面粗糙,人称砂壳子,至靖国軍战败溃散,这种铜元才停止了流通。故民间有“王安南倒了台,砂壳子行不开谚语””。
四、咸丰县
1985年版《咸丰县金融志》:
铜元,圆形方口,俗称“铜板”、“铜壳子”。民国初年我县通用的有当十文的“大清铜币”、“光绪元宝”、“开国纪念币”和当二十文的“光绪元宝”、“开国纪念币”。十文合制钱10个。清末四川轻质铜元大量流入我县,并排斥我省所铸铜元。为此事我县秦国城等人于宣统二年(1910年)特陈报省咨议局,终未制止。民国六年(1917年)后四川军政府又造当五十文、当壹百文、当二百文的劣币充斥我县市场,省府几经交涉并严令查禁,因我县毗邻四川,加以现金极缺,终无法禁止。民国十八年(1929年)我县商会奉省府令去武汉购进双铜元(当二十文铜元),以调剂市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行法币时,法币一圆折合铜元10串文(注:1串合当10铜元100枚)。抗战后,由于铜材价高,熔毁较多,铜元渐少而停止流通。民国38年(1949年)又逐渐流通。
民国八、九年(1919年-1920年),唐克明为首的“靖国軍”驻恩施,熔毁制钱及废铜等,仿四川铜元模式铸造当五十文和当壹百文铜元,流入我县,我县丁寨张瑞麟也仿造壹百文铜元,甲马池及中心学校(现前胜利街110号)内也有人设炉熔铸。此种劣币因含矿砂较多,半机械手工操作,币面粗糙,色泽灰暗,跌无铜音,群众称为“砂铜壳”或“砂壳子”。
《咸丰县志》及《咸丰县文史资料》记载:靖国軍驻施鹤期间,收购废铜和制钱仿四川模式铸造当一百文、二百文之铜元,在市面流通。此例一开,纷纷效尤。
咸丰忠堡绅士蒋菽藩,前清茂才,世袭大田千户长官蒋春之后,民国年间,蒋氏正为咸丰县之望族。蒋菽藩坐拥良田千亩,复加历代积蓄,可谓一县首富,靖国軍离咸丰后,黄兴武曾推举其为咸丰县长。不足半年,被迫辞职,后历任恩施各县税务官,1949年被枪决。
蒋氏于民国七年前后于忠堡小黑洞借硝工熬硝之炉灶,熔铜翻砂铸钱(传言旧时铸私钱,见不得天日,需在暗室操作,故恩施私版大多在洞中铸造)。聘请来凤三胡滕姓铜匠一名,忠堡王姓铁匠一名,帮工若干皆系家中长年。铜料多为旧铜器与破制钱小铜元,夹杂废铁。专仿制四川军政府五十文,未仿制其它面值(时恩施市面主要流通五十文)。
因条件恶劣,技术落后,所铸铜板圆者少,多有裂纹,字迹模糊,跌无铜音,更有甚者落地即碎。一批铸好,借其势力,强行流通乡间,并借周氏财阀销往来凤。民众称之为砂壳子,最厌恶之。此种铜元在20世纪20年代,流通于咸来二县的乡下,范围不广,数量亦不很多,自小200文流通入咸后便悄然匿迹。
民国初年,杨有菁、杨芝香先后任咸丰县长,杨博泉、杨本涛有自己的军队。20世纪20年代,杨洞袍哥龙头杨益之在石板堡羊角洞开炉铸私钱,杨盛之、杨铠之在内的大多家族成员参与。铸好之后,运往县城以及黔江、彭水、酉阳等地,混杂官版流通。
咸丰县私版铜元人物地点:杨洞袍哥会舵主杨益之于石板堡洞中;甲马池绅士张某于县城倒八洞中;丁寨地主张瑞麟于甲马池和县城中心学校两处设炉;小村绅士朱某于穿洞;忠堡绅士蒋菽藩于小黑洞;忠堡地痞田氏三雄于风洞;忠塘吴氏于京竹盖洞中……(蒋菽藩内容及咸丰铸币地点系湖北学者杨俊先生结合史料并实地考察而得)
法币(国民政府的法定货币)占市场主角后,因咸丰地处偏塞,辅币奇缺,故铜元在市面一直保持流通,直至解放前夕,商品价值的衡量依然以铜元计。
五、来凤县
《来凤县志》及《来凤县文史资料》记载:本县尚多私人铸造铜币。境内清末即多有私铸者。到民国初年,私铸者更多,川军刘香臣部据来凤时,更公开设炉铸钱。
“民国初年,刘香臣在来凤县城禹王宫内公开招工,设炉仿铸四川铜币。这些私铸铜币,铜轻砂多币贱,强行与真正的四川铜币混杂流通,紊乱市场,坑害人民,故老百姓称之为恶币。”
来凤百福司镇安福司,向家铸造铜钱、银元、方口钱,民国时期。向仁均老师,72岁安福司退休老师,其父文革时被打成右派,近百岁,现住来凤二小。恩施市六角亭老吴口述。
六、宣恩县
出产标志性的恩施版铜元,据湖北黄石王伟先生记载,为民国二年的“狮子头大刀文”四川铜币。
七、鹤峰县
具体出产币种有待进一步发现。
鹤峰园艺场附近有一家私人博物馆,收集民俗藏品,供爱好者免费参观。馆主龙家才,70多数,退休老人,爱好民俗收藏,亦关注过鹤峰流通的汉字铜元,没有发现具有鹤峰本地特色的,更多资料有待实地考证。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清末至民国初期,恩施地区地方武装和民间都曾铸造过汉字铜元(“湖北铜币”“四川铜币”)。铸有50文、100文军政府造四川铜币,50文湖北铜币及小200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