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体制内”?

四月的时节,不同于乍暖还寒的二月初春时节,也区别于万物复苏的三月蛰伏时节。四月的时节,万事万物充盈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斑斓色彩,太阳是红灿灿的,大地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时的春季更是世界一切美的畅通领域,一切色彩斑斓的集合,艺术家们更是用诗歌、用画笔在卷轴中描绘出一幅幅斑斓炫美的时节。

人间四月天,清新典雅翩翩而至,娉娉婷婷、清清浅浅,让人们尽展笑颜。袅袅的音乐轻盈着往昔的心情,漫叩窗棂的弯月仍是笑靥如花。白云奏响心灵的舞曲,蓝天点缀纯真的梦境。

四月的夜晚,在春夜朦胧中静思,淡月笼纱,娉娉婷婷,月光平静柔美,打开了我内心的柴扉。深夜中一闪一闪的小星星,虽不如太阳那般辉煌灿烂,也不如月亮那样清澈明亮,却把梦幻般的光洒向人间,把大地变成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开启着人们探索星空的愿景。

伴随着如此星光灿烂的春夜,打开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平台,聆听罗胖每天60秒的分享。在一篇文章中,罗胖首先引用一位读者的问题“现在在体制内工作,很难受又不敢辞职该怎么办”。何为“体制内工作”,怎样定义“体制”,我们通常认为所谓体制就是指国企员工、公务员之类的。在这篇文章中,罗胖告诉大家,那些所有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并且阻碍我们自身成长,但你又觉得它不够好的东西都可统称为体制

从定义角度审视,深陷舒适区,阻碍自身发展的东西,都是可以被称作体制。那么无论国企、公务员,还是民企、外企、合资都可能是,单位可能是,婚姻也可能是啊。同样这种“体制”也是因人而异的,假若我们自己身处的体制环境深感忧虑害怕,相反隔壁那个人并没觉得体制内有什么忧虑害怕,反倒试图发挥自己的企图心和创造力,那么这个环境,对隔壁这人来说就不是体制。

何为“体制”其实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只是我们自身感受环境的一种全新的角度。正所谓危险是一个事实,而恐惧恰恰是另外一个选择。环境是一个事实,而体制则是我们自身的一种选择。

体制既是一种事实,也是一种基于我们内心的抉择。翘首以盼的2020鼠年如期而至,正当我们想重新审视自我内心发展,重新考量深谙舒适区给我们带来的意境,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打乱了所有人对原有计划的憧憬。席卷全国的疫情,给大家带来了一场与众不同的春节,学生听课,商家停业,工人停工,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被按下了停止键。道路上缺少了往日的车水马龙,乡野间缺少了昔日的嬉笑怒骂,街道更是缺少了几许往日的人流攒动,所有人听从正确指令,居家隔离,不给国家增添多余负担。居家隔离的岁月里,社会被按下了暂停键,大家每天关注的信息,由花边娱乐的消遣信息转向奋力抗击疫情的凝聚爱国主义的信息。

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人们紧张多时的精神也终于得到了舒缓。国家也开始鼓励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正常的生活秩序将逐步得到恢复,再现车水马龙、嬉笑怒骂、人流攒动,正所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伴随着逐步恢复的生产生活,我们需清醒认识到,复工不等于复产,复产不等于复苏。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终归会结束,但当疫情结束回归正常时,我们曾经所熟悉的那个商业世界却也回不来了。“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一颗树苗,生长阶段突然额外新长出了几株新的枝芽,而面对新生枝芽的态度,也决定了树苗日后的发展方向,只有将其剪短,小树苗方能长成参天大树。看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居家隔离数日,尽管疫情致使全球经济发生了些许的不确定性,然而风雨之后必见彩虹,面对现实,我们只有逆风前行,勇者无惧,勇敢斩断我们心中的焦虑、烦躁、抑郁、恐惧、悲伤、郁闷等负面情绪,迎接幸福、快乐、高兴、愉悦、积极、乐观等正面情绪,将额外新生的负面枝芽斩断,疫情过后我们定将成为一株参天大树。

居家隔离期间,我阅读大量书籍,不断参加各种线上课程,并和高手交流,旨在为了斩断自我内心额外新生的负面枝芽,为了让自我真正明白“体制”的内涵。每年阅读大量书籍的我,经常收到这样的提问“快速发展的时代,读书还有什么用,没有时间读书”。假若只是阅读一些自己熟悉的简单书籍,且不思考、不交流,让自我一味沉浸于舒适区之中,那读书的确没用。美国著名学者富兰克林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学习法,即富兰克林学习法,指出知识学习包括信息输入、信息消化、信息输出三种类型。

单纯只是读书,只是让自我做到了信息输入的阶段,慢慢的会发现,一味阅读自己熟知喜欢的书籍,只会让自我深陷“体制”不能自拔,自我内心积攒的能量也将逐步衰弱。这便是“读书无用论”的根源所在。古人为了给孩子取名,翻遍《孟子》找到解决方案。然而现如今时代快速发展,每人时间都是有限的,单纯只是毫无目的的阅读,只会让我们浪费时间、徒劳无功,我们只有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系统性阅读,像古人一样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将书籍内容运用于实际问题中,方能提升自我思维,走出“体制”困惑的迷雾中。

科技瞬息万变的今天,每人无时无刻都体会到自我身份的焦虑。疫情过后,世界格局必将发生重变,我们曾经熟悉的经济社会也将一去不复返。疫情期间,利用难忘的居家隔离岁月,带着问题去阅读,多去阅读一些自我曾经看不懂、不喜欢、不愿意去读的书籍,厚积薄发,定能收获全新的认知。通过阅读一些自我内心不喜欢、看不懂、不愿意去读的书籍,且将书籍内容转换为自我内在的知识,达到信息消化、信息输出,进而实现自我内在思维层次的跃迁,方能跳出自我舒适的“体制”界限。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9年,为了提升自我,为了自我的讲师梦,我毅然决然从一家待了近十年的国企公司离职。国企,在父辈眼中,是高大上、稳定、发展好、收益高的好职业。父辈对于国企的评价,只能说中肯,毕竟把这些形容词放到父辈那个生活质量相对落后的年代,评价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在当今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于职业发展的追求,对于企业的选择,已然多种多样。国企,也不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跳出舒适区,离开“体制”的束缚,一年走来,尽管磕磕绊绊,尽管尝尽酸甜苦辣,却让自我内在得到了充盈,让自我学识、能量也得到了增强,熵增也逐渐减弱,负熵逐渐增强。

居家隔离的岁月,让我不断反思,不断向内求,复盘自我跳出国企舒适区后的一年得与失。复盘就是复自己,看清自己的问题,逐步反思,找到解决方案,走出自我焦虑、烦躁、抑郁、恐惧、悲伤、郁闷等负面情绪,迎接幸福、快乐、高兴、愉悦、积极、乐观等正面情绪,让自我内心从无序恢复到有序的状态。

跳出舒适区,远离“体制”,一年荣辱沉浮,经过复盘,我发现尽管我每年阅读大量书籍,但在沟通、谈判、销售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依然是我所欠缺的;尽管克服了公众登台讲话的自我内心恐惧,但在声音柔美、演讲技巧等方面,依然是我所欠缺的;尽管在实现了讲师梦,但在专业性方面,依然是我所欠缺的。正是基于这些问题,隔离岁月,让我更清楚认识到自己,也为了让自我克服这些缺点,经过权衡,我报了AACTP、IPA两门课程,只为了让自我实现反熵增,扩大自我思维层级的提升。

何为“体制”?不是简单的国企、事业单位,而是更多的基于我们内心,给我们带来所谓的安全感,却阻碍我们自身成长,限制我们思维提升,而我们自我却浑然不知的事物。从国企离职只能是一种“看得见的体制”,关键是一些“看不见的体制”,而这些“看不见的体制”才是真正阻碍我们自身发展的东西。

多读一些我们看不懂、不喜欢、不愿意去读的书,带着问题去阅读,不断反思,不断复盘,将书籍内容转换为自身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输出,实现负熵增长,方能跳出舒适区,远离体制,远离一些我们自身“看不见的体制”。

跳出“看不见的体制”,路阻且长,且行且珍惜!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解读“体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