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少年得到”APP上听薛兆丰老师讲《少年经济学》,听了三节课:《评选优秀学生是歧视》、《歧视别人,你失去了什么》以及《改变特征还是另谋出路》。
其中有这么一个关于口吃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主人公大兵就不喜欢有口吃的人,他觉得听有口吃的人说话特别费劲,他们老半天都吐不出一个字来,急都急死了。
大兵在初中部可是风云人物,他的数学成绩特别好,是学校数学竞赛的主力队员。不仅这样,大兵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特别强,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干脆利落,他也是学校辩论队里的得力二辩。
正是因为逻辑和表达力都很强,这让大兵产生了一个错误的观点,他总觉得说话流畅是每个人自然而然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连说话都说不清楚,那他还能干什么呢?
初二刚开学,班里就来了一位转学来的新同学,这位同学名字叫小新。小新同学就有口吃的毛病,老师让他作自我介绍的时候,他磕磕巴巴说了半天。大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忍不住嘲笑他说:“这人是怎么进咱们学校的?连说个话都那么费劲!”
其实小新很小的时候就有口吃的毛病,爸妈在他年纪小的时候没在意,给耽误治疗了。直到他小学毕业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但拖了这么久要再改过来可就不容易了。
每次只要一听到小新说话,大兵心里面就很嫌弃,所以大兵平时完全不和小新说话,他打心眼儿里觉得这样的人不配和自己做朋友。
有一次班上分组进行数学活动,分组的前一天小新请假了,等他第二天来的时候才发现小伙伴们都已经组织好小组了。他问了几组的同学,发现只有大兵这一组人最少,于是小新主动地问大兵,能不能加入他的小组。
大兵轻蔑地看了小新一眼,冷冷地说:“我们不缺人,你不能加入。”
这冷冰冰的拒绝让小新心里特别难过,最后他去了别的小组。但让大兵没想到的是,小新的数学能力特别强,他的思路很清晰,解题的速度特别快,他是他所在的小组里面数学成绩最好的。但尽管是这样,大兵心里还是瞧不起小新,反正他就是不喜欢有口吃的人。
到了学期末,老师告诉大家,教育部会在假期里举办一年一度的全市数学竞赛。
这个比赛非常重要,为了给同学们更多的自主性,这一次老师允许大家自己组队,然后学校会甄选出最合适的队伍到市里参加比赛。但这个比赛难度很大,全市的数学高手都云集在那里,要脱颖而出可不容易了,所以必须得好好考虑组队的事情。
选谁来做队友呢?
这时候大兵想到了他以前一直看不上的小新,于是他跑去跟好朋友商量。好朋友对他说,你不是一直不喜欢他吗?怎么还考虑让他做你的队友呢?
大兵想想,是啊,自己以前不就一直因为口吃的问题看不起小新吗?这一次怎么会想到他了呢?到最后大兵还是冷静地想了想,小新虽然口吃,但他的数学成绩确实好,性格又比自己冷静,他俩刚好优势互补。
因为激烈的竞争迫使大兵更全面地评估小新,他更集中地看到了小新的优点,也逐渐忽视了小新的缺点。
就这样,因为数学竞赛,小新和大兵后来成了好朋友,小新问起大兵,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不喜欢和自己交朋友。大兵也毫不忌讳地说出了原来的看法。
小新叹了口气,对大兵说:“哎,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也不只大兵你一个啊!”他遇到过很多同学,都是因为自己口吃而看不起自己的。
说着说着,小新就越发沮丧了。
大兵看见就安慰小新说:“没关系,口吃又不是什么大问题,你要不再努力练习一下?”小新点点头。从那以后小新很努力地克服自己口吃的问题,他每天很辛苦地练习说话。
你看过《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吗?这是一部很励志的片子。影片中,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将自己的王位传给了患有口吃问题的艾伯特王子,而艾伯特王子为了能在公众面前顺利地发表演说,做了很多的努力。这是小新最喜欢的电影了,他也很想像电影当中的主角一样,最终能够摆脱口吃。
为此小新做了各种尝试,比如口腔运动、加强舌头力量等等,但是效果一直不太好。
小新的父母也带他去医院,医生说一般的口吃确实可以通过训练治好,但很遗憾的是,小新的口吃主要是由于先天的语言神经发育造成的,要完全治好难度很大。
但医生的话并没有让小新放弃。他对爸妈说,他还是要坚持治疗,小新的爸爸妈妈也感动了:好,那就继续治疗吧。
从此以后,小新踏上了漫长的治疗之路,花了好多钱不说,也耗费了全家人好多的时间和精力。你想一下,每天满怀希望地治疗、吃药、练习,但是每天的希望都破灭了,接着又得重新鼓起希望,一次又一次,那种心理压力可是很大的。
更糟糕的是,小新因为把全部精力放到了治疗口吃上,以致使原本挺优秀的学习成绩也产生了大幅的下降,他在年级的排名从第5落到了100名以后。
眼看就要进入高中了,这可把小新的爸妈给愁坏了。小新的情绪越来越差,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当中。他想:我也真的努力了,可口吃就是治不好,我怎么才能改变别人对我的看法呢?
这一切都被好朋友大兵看在眼里。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拉着小新说:“小新,你不能再这样治疗口吃了,再这样下去的话可是要留级的,你还是集中精力把你能够做好的事情做好吧。”
小新听了这番话,委屈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结结巴巴地说自己不能放弃。
大兵认真地对小新说:“你换个角度想想,当初我不也是歧视你吗?但现在咱们俩成为好哥们儿了,为什么?那就是因为你数学厉害,那是因为你脑子特别聪明,就是这一点改变了我对你的看法。
“后来我才知道你不仅聪明,而且仗义,而且真诚,我现在是越来越喜欢你了。你说你费那么大劲儿治疗口吃,效果也一般,不如努力把数学学得更好,凭着这一点去获得别人的尊重,那岂不是更好?
“再说,被你的才华所吸引,愿意花很长的时间去了解你,最后愿意留下来和你做朋友的人,那才是千锤百炼的真朋友。
“你说,口吃是不是也是一件好事,帮你挡住了很多不是真心对你好的朋友呢?”
大兵这么一说,让小新豁然开朗了,但随即又陷入了沉思:真的要放弃治疗吗?已经坚持这么久的治疗,真的要放弃吗?
故事讲到这里,我想让你来想想,你觉得大兵的话有道理吗?小新是不是要放弃一直以来的努力,不再去死磕自己口吃的毛病呢?
小新其实是可以有别的选择的。
为了改变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歧视,他要么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改变口吃这个特点。但反过来,他也可以把时间、金钱和心情用在他更擅长的领域,比如数学,让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从而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也就是说如果短板难以弥补,那么另谋出路,发展自己其他的优势,其实也是一种更好的、更实际的、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现实当中歧视其实总是不可避免的。歧视不一定是白人针对其他有色人种的,古往今来其实还发生过各种各样的歧视,比如乌干达人就曾经大规模地驱赶过亚洲人;非洲的黑人就曾经歧视过阿拉伯人、黎巴嫩人、印度人和中国人;而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则经常遭受当地人各种各样的歧视和刁难。
就算到了今天,很多歧视现象也仍然存在。面对这些歧视,我们应该怎么改变呢?改变国籍?改变种族?改变宗教信仰?这些难度都很大;相比之下,与其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去改变自己的特征,还不如努力地发展自己的优势,那样做的效果可能更好。
其实我也遇到过被歧视的情况。
从青春期起,又矮又胖的自己,就受到过来自周围的各式各样的质疑——“你爸妈个子不矮啊,怎么你这样矮”“你是你妈生的吗?不像啊!”“你爸妈性格那么好,你怎么那么古怪”“如果不是凭关系,你的成绩是进不了咱们学校的”…… 这样的歧视,让我在学生生涯有种说不出的自卑。
是的,在学生时代,我一直属于那种学习比较刻苦努力,但同时又学的特别吃力、特别慢的那种人。
本来以我的成绩只能上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的,离重点都差一点分数,然而我爸妈在学习方面特别舍得为我花钱,他们托关系出钱都要把我插到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级里面去,这样就导致周围的同学觉得不公平,我自己也融不进集体里面去,所以我就把全部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还学的似懂非懂,而别人学也学了玩也玩了,跟别人存在很大的差距,别人瞧不上我的智商,我也反感对方的傲慢,所以跟别人玩不到一块去,就更自卑了……
庆幸的是,一直以来,我学习的态度都特别积极,那就是:不去在意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不去理会,专注于学习,做好自己。
我想这才是我后来越过越好,变得越来越自信的根本原因吧!
大概是因为有被歧视的经历,所以今天的课程才特别地打动我。
最后,我来给你总结一下,通过分享薛兆丰老师讲的这个克服口吃的故事,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们有时候会因为某些特征受到别人的歧视。如果改变这些特征需要花费太大的代价的话,那么他们就不如另谋出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求发展,从而弥补自己受到歧视所带来的损失,这样才是更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