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患终难免,不如归本心——梳理妙善公主(千手千眼观音)传说的两个文言文本

三患终难免,不如归本心——梳理妙善公主(千手千眼观音)传说的两个文言文本

@铁山青士(笑独行)[综编]


近期因搜罗湖州城北白雀山法华寺相关资讯而得见妙善公主(千手千眼观音)的传说,颇惊怵于妙善舍手眼以救父命之举,以网络流传之白话文本有多个版本且于表述多不讲究,遂就搜罗查考所得,对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两个主流文言文本加以力所能及的校订梳理和浅尝辄止的研读串解。


经查,始末详备的妙善公主(千手千眼观音)的传说最初见载于南宋释祖琇撰《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三,即《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其记述称,初唐高僧、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法师曾向“天神”请教观世音菩萨的来历,“天神”对之以妙善公主的故事。鉴于“不念旧恶、舍身救父”之类的概括很难传达妙善公主的传说故事之精神(包括妙善关于人生有“三患”不可免的阐发),而用白话来转述又难免显得拖沓冗长,兹据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导教授麻天祥所撰《南阳公主、妙善公主与观音菩萨寻踪》一文(《五台山研究》2020年第2期刊发)将原文全文转录于此:

律师尝问天神观音大士缘起。天神对曰:往昔过去劫有王曰庄严,夫人曰宝应,生三女。长曰妙颜(缘),仲曰妙音(因),季曰妙善。

妙善始孕,夫人梦吞月,及诞之夕,大地震动,异香天华,遍及内外,国人骇异。既生,不浴而鲜洁,梵相端严。五色云覆其身,国人曰圣人出世之征也。父母虽奇之,然心邪遂恶。菩萨长成,自然慈婉,衣服华鲜。日中一食,宫中号曰佛心娘子。宫娥沐化,咸迁善离欲。

王稍憎之,将欲择配。妙善廉知曰:富贵不长有,荣华如泡幻。虽陵以贱役绝无悔心。王同夫人召而诱之,则曰:若免三患,当从严命。王曰:何谓三患?妙善曰:一者世人少时面如珂月,及老发白面皱,行住坐卧百不如少。二者肢体康强,步武(行进之脚步也)若飞,忽一病至卧于床枕,无一可喜。三者姻戚集会,骨肉满前,一旦无常,父子虽亲,岂能相代。三患若免,从婚可得。若未能者,不如出家务道,了达本心,诸患自灭。王怒,责令治圃,裁损饮膳。二姊亦私,往夺其志。妙善固守不回。夫人亲谕之,妙善曰:一切世间恩爱缠缚无有出期,骨肉会合当必离散。愿母自宽,幸有二姊虞侍,无以妙善为意也。夫人及姊因奏王,舍之出家。

王怒,召诸尼诫之,必欲苦楚令退志。尼等恐惧,以粗务柴水杵臼园蔬任之。感,圃蔬冬茂,厨侧涌泉。久而妙善无退意。王闻有泉蔬之异,大怒,遣武士取首并杀尼众。使者将至,忽云雾如山,咫尺莫辨。及霁,独失妙善所在。为神捧至他岩卜居。神曰:地薄不任,凡三迁而后得今香山。妙善居之,木食涧饮。

久之,王得迦摩罗疾(黄疽病之一种,古为绝症,佛经引申为不治之症),遍身腐烂,寝食辍然,国医皆莫能差,将殂(往死也,音粗之阳平声)。有僧言善疗,然须无嗔人(遭违缘而心无嗔恨之人也)手目。王甚难之。僧曰:王境内西南香山有菩萨修行。王若遣使求之,二物必得。王不获已,命内侍往道其意。妙善曰:我父不敬三宝(当指住世三宝,即佛、法、僧),毁灭正教,诛无罪之尼,此招报也。即忻然刲(割也,音亏)目断臂授使者。复告以劝王改往趣(通趋)善,无惑邪法。及奉二物,僧以成药,王饵之立效,厚谢医僧。僧曰:谢我何为?当谢施手目者。僧忽不见。

王惊神助,遂命驾,同夫人二女入山谢菩萨。相见未语,夫人识之乃妙善也,不觉哽噎涕泪。妙善曰:夫人忆妙善否?我念父王之恩,报以手目。王及夫人闻语,抱持哭之恸。夫人欲以舌舐其目,未及之间,忽然祥云周覆,天乐发声,动地雨华,乃现千手千眼圣像。当空堂堂,从者万数。庆悲之声,震响山谷。须臾,菩萨还复本身,俨然而逝。王及夫人二姊阇维(梵语,意为火化,阇音嘟),收舍利即山建塔。

宣又问:菩萨处处化身,岂应独在香山耶?神曰:今震旦(即中国)境内唯香山最殊胜。山在嵩岳之南二百里,今汝州香山是也。……

其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该记述并没有指明“庄严王”统治的是哪个国家。所谓“往昔过去劫有王曰庄严”,相当于说从前有一个国王叫“庄严王”。在这里,“庄严王”实际上已不是一个世俗的名号,意味着已经没有人知道他过去用的是什么名号;二是该记述再三指明妙善公主得道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地点是在河南汝州香山(汝州香山寺位于属伏牛山余脉的大香山峰顶)。更有趣的是,最后一处还特意给出了香山的定位,即“在嵩岳之南二百里”,好象是有意防着他地或后人移花接木似的。难道编撰者释祖琇是河南某地人?经查,释祖琇乃是南宋初期江西隆兴府禅宗僧人,南宋孝宗初年曾居洛阳龙门,这就是他对汝州香山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龙门石窟就分布在伊水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而且香山西坳也有一座香山寺,因与诗宗白居易关系密切而名闻天下)。

而说来也有趣,自南宋以降,他地或后人基于本地化需求而对妙善公主的传说加以改编和发挥的事例也真是层出不穷的。比如在湖州,妙善公主的传说是被嫁接到南朝陈开国皇帝朝(陈武帝陈霸先为湖州长兴人),妙善成了陈武帝手下封王大将(原名婆伽,封“妙庄王”)的三公主,城北白雀山法华寺被落实为妙善公主得道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地点。而在拥有被指定的“香山”的河南汝州,则妙善公主的传说是被嫁接到春秋时期的楚国,“庄严王”变成了楚庄王,妙善变成了楚庄王的三公主(这一嫁接颇让人有穿越不适感,因为楚庄王时佛教还没传入中国呢)。


宋末元初女性诗人兼书画家管道升(书法宗师赵孟頫夫人)所撰《观世音菩萨传略》(又称《观音成道记》?)据说是流传最广的妙善公主(千手千眼观音)的传说文本。经不懈努力和多方查找,在下最后总算是得到了一个出自管道升之手的《观音大士传》文本(标注为“《绿窗女史》本”),赏读之下,感觉就是一个概括版的妙善公主的传说文本,基本上讲清楚了妙善是如何得道成为观世音菩萨的问题,只是不知道与据说类似小说的《观世音菩萨传略》或《观音成道记》是什么关系(由于搜罗既没有结果也缺乏线索,在下感觉关于管道升撰有《观世音菩萨传略》或《观音成道记》一书的说法很像是一个传说)。兹将该文本略作校订并拆分段落,全文转录于此:

观音,生西土,讳妙善,妙庄王之季女也。从幼断荤持戒,性喜朴素,聪慧异常。

将笄,王以三女觅赘婿。长妙因、次妙缘顺旨。观音以忤王被贬,王薄其衣食,命妃嫔劝之。弗德,王怒,摈诸白雀寺诒(欺诈也,音殆)主僧,迫其从约,七日不报,合寺僧俱焚死。僧惧,驱役观音如奴婢,而观音持志益坚,亲操井臼,若有神代其劳者。主僧骇以告王,王谓其诳也,围寺纵火,五百僧煨烬无遗,独观音端坐诵经,火不能害。

王于是召之还谕,以祸福利害,冀其易虑。观音曰:“老者不再少,死者不复生,生死轮回,无限苦楚。女所以辞繁华者,欲长生耳。”王闻奏愈怒,命赴法场,受刑临斩,刀自折,有虎咆哮至场,负观音去。王以观音死虎吻矣。虎负观音行千里,寘(置也,音同;本作窴,音填,义同)之林中。观音初不醒,梦青衣二童引其游观鄷都地府(又称酆都罗山,传说在今重庆丰都),见所谓阎王者,迓(迎也,音讶)送极恭,又见诸罪人锉烧舂磨者,备诸苦楚,观音乃为其诵经,使得释。及觉,林中毒龙恶兽争相噬逐,观音不安厥居(逆气之居也),方营于一斋,忽一老人啖以山桃,导以至香山寓焉。

香山风景幽静不染尘,观音于此修炼数年,人以为悟道成果,咸在此也。观音一日坐小室,遥见王病疮濒死,悬金购医,莫有应者。乃自幻形为老僧上奏,非至亲手眼不可疗。王以儿女为至亲,宣取之,而二女俱不用命,王复以问僧,僧云:“香山仙长济度生灵,一启口必可得。”王使臣从仙长求,仙长即自断剜其两手眼,付使臣持去与僧和药。

王服之而愈,大喜,拜僧为高官,兼以厚赉(厚赏也,赉音赖),璧(退还也)不受,止言仙长大有功于王,旦日不可不自往谢。王然之,促驾驰往,见仙长,果无手眼,流血被体,乃悲恸,且惊以状貌逼真观音,必是其三女妙善也。吁叩天地,求为完之。少顷,仙长手眼已千数矣。于是观音下拜,与王叙父子之情极欢,劝王修善。王从之,涤心易行,故卒得与王飞升焉。

观音登西天入佛会,常开救苦之门,广示有缘之路,遍观今古之世音,普察人间之善恶,故有观世音之号云。

相对于《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的记述,管道升的这个文本自然是更简洁和更具可读性的,所以才会“流传最广”。但就妙善关于人生有“三患”不可免的阐发而言,在下以为还是《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的记述比较深刻和透彻。妙善为什么坚持违逆父命、抗拒择婿?因为她认识到了“富贵不长有,荣华如泡幻”,认为人生有“三患”不可免:“一者世人少时面如珂月,及老发白面皱,行住坐卧百不如少。二者肢体康强,步武若飞,忽一病至卧于床枕,无一可喜。三者姻戚集会,骨肉满前,一旦无常,父子虽亲,岂能相代。”既然如此,“不如出家务道,了达本心,诸患自灭”。

管道升的这个文本有五点值得注意。一是国王的名号由“庄严王”变成了“妙庄王”(应该只是同一个名号的不同叫法,因为好象还有“妙庄严王”的叫法,业已超脱世俗的本质是相同的),二是“妙庄王”统治的国家被明确为天竺国(“西土”古为天竺国代称),三是妙善两个姐姐的名字进一步明确为妙因、妙缘(与“妙善”更加匹配),四是妙善出家的寺庵被明确为白雀寺(虽然叫白雀寺的寺院很多,并不只是湖州才有,但作为湖州人的媳妇,管道升显然存有将妙善公主的传说本地化的动机),五是妙善得道的时间被明确为在香山“修炼数年”之后(而不是在舍身救父之后)。


(2020年6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患终难免,不如归本心——梳理妙善公主(千手千眼观音)传说的两个文言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