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精华摘要二

下一个案例是一个孤儿,这个叫娜迪娅。有一个数字很令我震惊,就是每九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在20岁以前失去父母,这个数字真的是我相当吃惊的一件事。这个娜迪娅在大一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跟他说:“你知道了吗?”

娜迪娅说:“什么事?”

她说:“有人抢劫你爸妈的商店。”

娜迪娅说:“那出什么事了吗?”

她说:“他们死了。”

娜迪娅说:“是谁死了?是劫匪死了吗?”

她说:“不,是你的父母死了。”

她在大一的那一年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失去了父母以后,你知道这个孩子,她每天都生活在校园里边,校园里边能够给他带来连续性。生活的连续性很重要,一个人一旦生活的连续性被打破他会觉得不能够适应,但是校园能够带来生活的连续性。但是校园生活最不能够接受的就是放假,一放假所有人都各回各家,她一个人空空荡荡地在学校里边转。没有人管他,虽然有很多同学跟她很好,愿意带她去家里过节什么的,但是她也会觉得很别扭,因为在别人家里边一起过节。

让他感触最深的一次,是9·11事件那一天,9·11事件的时候,他们在学校里面上课,宿舍里的电话就全部响起来,就是各种人打过来问:“你在哪?安全不安全?”

就很多人都收到家里人的慰问和要求,说待在这儿别出去什么的,他一个电话都没有收到,在那一刻他特别难过,这就是一个孤儿的这种体会,这肯定是童年逆境当中最难以克服的一部分。

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亚索特马约尔记得父亲去世那天,她被告知了这样一句话:“索尼娅,你现在必须变成一个大女孩了,你妈妈现在很伤心,你不能再哭了,你必须为你的妈妈坚强起来。”

所以丧亲会令一个孩子早熟,会令一个孩子变得坚强。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他的自传中写,他说他的父亲在车祸中不幸去世,构成了他生命中的一个新起点,我父亲去世后,给我留下了一种感觉,我现在必须承担起两个人的责任。

如果做得足够好,就可以弥补失去他以后的生活,所以有很多人都是在父母去世以后,反而变得更加自律,更加成功,虽然它能够带来成功,但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很多人会说,我愿意拿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去换他们活过来。

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它一旦出现,的确会给孩子带来懂事、成熟、细致,有时候他们会在寄养家庭里边感觉到很失落,但是他们从未表露,他们会比普通的孩子更善于感恩,他们能够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我们回到这个娜迪亚的身上,娜迪亚跟这个书的作者整天在做心理咨询,后来有一天这个作者就发现娜迪亚在生活当中总是和中年女性打交道,甚至连一个公交车司机如果是个中年女性,她也愿意跟她打交道。她们门口的那些大妈们,她也愿意跟她们打交道,她在向她们学习怎么做妈妈,她喜欢跟这些中年女性在一起。

后来这个心理医生就觉得这个人对她有依赖的感觉,她就问她说:“你是不是在我这找到母爱的感受?”因为每次预约很积极,总是来跟她谈话。这个女孩就哭了,说我一直想要一个不用预约的妈妈,她把她当成一个可以预约的妈妈。

最后这个娜迪亚怎么走出来的呢?她结婚然后生了孩子,这个心理医生引导她,教她怎么样能够去做一个好妈妈,所以她从一个想要一个不用预定的妈妈,变成了一个怎样做成一个好妈妈的人,她开始学会了当妈妈,找到了那种家庭的感觉,这就是走出来的过程。

所以她用爱,用奉献,用在这个寄养家庭里边所学到的这些体会,更早的懂得人情世故,更早的懂得感恩,懂得关心别人,变成了一个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孩子,这就是supernormal。

另一个孤儿,还有一个女孩叫玛莎,她小时候经历的是精神方面的虐待。她的妈妈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那种人,就是我们讲过母爱的羁绊里边那种最严重的人。她妈妈跟她爸爸离婚,她爸爸很有钱,然后妈妈没有钱,但是妈妈把她当作了向爸爸要钱的一个筹码,就是永远通过她,不断地向她的爸爸要钱。

而且她妈妈跟她灌输的价值观是什么呢?是你什么都不用干,你也不用上学,你将来不需要成功。你爸死了,钱都是你的,所以你只要继承你爸的钱就好了,然后妈妈在家里边,打她的情况下倒不多,但是经常进行精神上的虐待,就是不断地骂她,不断地指责她,天天批评她。

每次一出门的时候,她的妈妈就要求跟她说一句话,说我想让别人知道我很好相处。因为她妈妈还要谈恋爱,还要去社交,所以她永远出门的时候都扮演她妈妈的快乐搭档。就永远在她妈跟前都是姐妹花一样得很开心,我跟我女儿这样。

但是回到家就骂她,就侮辱她,就说她穿得真难看,你这什么发型,就天天这么折磨她。所以对于一个孩子来讲,这种精神上的虐待有时候会比肉体上的虐待产生的伤痕时间更长,会延续更长的时间,所以这个玛莎慢慢的学会了一个自我保护的工具,就是面具。

经过这种童年逆境的人,有很多后来成了表演艺术家,成了演员。有一个喜剧演员非常有名,他的助理就讲:“我看到他在一千个人面前的时候,从来不会紧张,但是只要他面对一个人,他就手足无措。”

这个玛莎她很快就感觉到,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很容易,只要演就好了,她每天出门都表演得很快乐,跟她妈妈一起做她妈妈的好玩伴,表演得很快乐,但是她内心知道,她说我是一个坏人,她给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是个坏人。她来找这个心理医生做咨询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是:“请你千万不要喜欢我,我根本不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

这个感受是非常痛苦的,她这种状态叫面具的状态,她的内心和外在是分离的,很容易产生分离性的,这种精神分裂的人格。玛莎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试,因为她特别会演,她跟她妈妈一直在演,进入演艺圈,考上了表演系演电影,成为了一个演员,但是内心依然会觉得痛苦。

玛莎也感到自己失去了为自己思考或说话的能力,这使她感到害怕,她忽视自己的反应和感觉太久了,她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当她死记硬背台词安抚母亲或者取悦伴侣时,她知道该怎么做。但当她面对诸如你今天想做什么之类的普通问题或者面对诸如“你爱我吗”这样的私密问题,她的头脑一片空白,内心感到不安。当她没有事情需要做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她只知道别人想要或需要她做什么或者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感觉,如果你从小到大带着一张面具的话,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就像我们说:“樊老师,中午吃什么?”

“随便,吃什么都行。”

因为你只知道别人需要什么,你在别人面前去作出该做的这个样子,但是没法面对自己的内心,没有热情,没有欲望,永远都生活在那个冰冷的自我之下。而当你面对一千个人的时候,面具就带上,面对一个人没话说了就突然傻掉了。

所以,玛莎最后通过表演走出了这个童年的逆境,但不算完全走出。因为她可以很好的跟这个世界适应,可以跟所有人相处,但她始终没法解决内心当中没有追求的这个问题。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到底需要些什么。这就是童年的时候被一个妈妈不断地折磨的逆境所带来的结果。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精华摘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