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1

         清明节,民间也叫踏青节。踏青扫墓和郊游同时进行,实为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结合产物。在此期间,人们给坟墓培土,植树纪念,并到郊外河边洗濯,欣赏大好风光。

    上巳节。襄阳为纪念周昭王姬瑕及其二女而设立了上已节,自古以来官民对上巳节都相当重视。早在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时任礼部尚书,山南节度的李夷简,就于上已日在光风事举行溪饮宴会,与民同乐:后来的文人雅士大多在习家池进行修禊活动,而庶民百姓或参加庙会.传至今天.则或相约“三月三.隆中看牡丹。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道教宫观在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三月三上真武山朝拜,是信众虔诚的选择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端午、端阳或重五日等。习俗主要内容有女儿回娘家俗称躲端午",门内挂钟馗像,门囗悬挂菖蒲、艾草,佩戴香袋,饮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等。直到今天,襄阳人仍保留着端午在汉水举办龙舟赛的传统。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在襄阳有 纪念周庄王及爱姬之说,纪念伍子胥之说,纪念屈原之说。

    过半年,六月六,俗称半年。这一天农人烹饪早熟的果实尝新.外出亲人赶回  试新,嫁女回娘家分新,亲友邻里互相赠新。

      六月六这一天,父母还要请人给未满十二岁的娃子剃头,剃完头后,包一撮剃剩下的头发,或带走或扔到河里,藉此希望娃子能发实地长大成人。谚云.农历六月六娃子好剃头。

      七夕,荆楚岁时记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  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嬉子网于瓜上。以上所述,将七月七日与牵牛织女相会.喜鹊架桥,乞巧等传说故事.文化习俗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流行了两千多年的岁时节日,也进一步衍化出祈求夫妻相爱、女娃心灵手巧等相关的习俗。所以,七月七日又称七夕节、女儿节、乞巧节等。

      中秋节 根据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8月15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民间俗称8月节或称8月半。

     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赠月饼表达良好的祝愿。很多人家还设宴赏月,以求花好月圆。

       白露节,农历九月初八为白露节,相传起于楚国。人们为了纪念不畏淫威,敢于说真话的厨师白露,就把他遇害的日子作为节气,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样,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便有了纪念白露的白露节了。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是襄阳十分重视的重阳节,,至唐时尤为浓烈,这从襄阳诗人孟浩然的诗中可见一斑。其《过故人庄》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说的是重阳节尚未到来,故人过节的心情已超然预热,并邀他至家隆重设宴话农时丰登,临别时还约定到重阳节时,还要来饮菊花酒。

        又据《易经》,把6定为阴数,九定位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想重,故叫重阳,也叫重九。九月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另外,在民间传统观念。还应久久同音。九在单个数字中为最大,故双九还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今人便把重阳节称为敬老节。

      宗教节日的出现,与长期以来的民间信仰。道教和佛教信仰混合传播,并对世俗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它起源于汉代祭师太乙的信仰风俗,到唐代正式成为到家的三元节之一(道家三元街,以正月十五为上元,)

你可能感兴趣的:(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