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章系列,艾里克森的刻意练习思维模型

我们在做一项计划的时候,总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那么决定一项计划,最终能否实现目标,会有很多的因素。就艾里克森经过大量的研究,他调查走访了许多成功人士,通过模型的方法总结出了这些成功人士在制定计划落实计划达成愿景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特性。关于刻意练习理论本身,可以从网络平台上大家进行搜索。这里我想谈一下关于这个思维模型的一点学习体会。

图片发自App

定下目标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们会对目标进行一个分解,也就是说,我们会按照一定的梯度,通过一步一步实现小的目标,最终达成总目标,困难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愿景那个总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呢?这里提供了三个关键词,精细化,工程化,颗粒化。具体来说,所谓的精细化,就是按照目标达成所需的内在重要因素先进行初步的分解。举个例子,比如,我要考上武汉大学水电专业,那么这样一个目标,所要实现会需要哪些重要的因素呢?比如收集关于武汉大学,水利学院的相关信息,了解水电行业的发展前景,收集往年历届该专业的录取分数和招生人数等等。当然还有日常的学习。接下来可以按照工程化原则对这些板块进行有序的排列,提高学习成绩是所有板块中的重中之重核心,而收集信息能够提高自己学习的动力,增强对该专业的热烈向往,梳理历年来的录取分数,可以让自己考试目标明确。在轻重缓急上来看日常学习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分解。将学习目标分解到参加高考的六个学科中去,那么学习这六个学科就又出现了先后轻重的次序安排,依旧按照工程化原则,就像我们盖一栋楼房,是有着严谨、严密、严格的施工流程的。提高自己的分数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内在也是要有着严谨、严密、严格的安排。当安排好顺序之后,我们又可以依据颗粒化原则,将这些小的任务继续细化,直到无法再继续的分解。比如提高生物成绩,是要在哪一个版块提高生物成绩?这个板块有哪些自己可以进一步提高分数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涉及到教材上哪些章节?当将所要攻克的知识点与相应的教材章节进行对应之后,就完成了任务的颗粒化。

接下来我们就要制定计划,逐一的攻克所要面对的具体的一个一个的知识点,以及一门一门的学科。在制定自己的计划时,我们要有这样的一种知识,逃离自己的安逸区,避免学习的自动化,接受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痛,在明确的知识点上进行反复练习。比如高中生,如果在数学上大量的进行小学的四则运算练习,肯定是毫无难度的,这样的活动不能称之为学习。因为他在个人的舒适区内,人在舒适区内所从事的活动,完全依照自己拥有的掌握的心理图示就可以自动化完成。所以我们要选择那些刚好比自己能力强一点点的问题上,当然也不能选择过难的问题,这会让自己在恐慌区进行学习,这样的行为也是无效的。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带来一种成长过程中的疼痛感。所有的安逸都是在运用原有的经验止步不前,我们的大脑在创造性的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时,会存在一定的惰性。在这种惰性下,我们会感到一定程度的痛苦,这种痛苦成为成长痛,所以伴随着自己的进步,一定同时也拥抱着成长的痛苦。最后反复的练习。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只有在某一点处针对性的训练,最终才能成为专家级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的成功者就是高考专家。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得到及时客观有效的反馈,也就是说,有人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把监控的结果及时地告诉自己,指出自己在执行计划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自己及时的修正。在学习中,如果将错误的信息记入,是很难更改的

最后自己制定的计划是要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不断调整的。在与老师与同学的共同学习中,必然会遇到一些计划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成为引发自己反思的,很好的源动力,通过内心对自己学习计划的执行和学习活动的模型思考,做到及时的完善,修正自己的计划。

关于刻意练习思维模型,我用了半个小时阅读半个小时画图以及用了半个小时的复述方法,得到了以上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出口成章系列,艾里克森的刻意练习思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