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经济学】6: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导学:

我们今天介绍的二分法非常重要。也正是因为亚当·斯密看清了人性的这种两面性,也看清了我们对付这种两面性的基本方法:在小圈子里面,我们讲的是爱心;在大圈子里面,在陌生人的范围里面,我们讲的是规则。也正是这样,他替市场经济找到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亚当·斯密看作是市场经济之父。

正文:

你好,昨天我们讨论了人到底是不是理性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人理性和不理性跟经济学没关系,经济学关心的,不是人理性不理性的问题,而是人们要怎样才能存活下来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比较容易存活,什么样的行为比较容易存活。这样经济学就找到了一个稳固的基础,它跟人具体是理性的还是不理性的没有关系。

1.人性自私推动社会进步

今天,我们讨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到底是自私的还是不是自私的。

有一种说法,说经济学是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前提之下,但实际上,人经常又是不自私的,所以经济学不一定对。当人自私的时候经济理论说对了,但是当人不自私的时候,经济理论就错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人有时候可以自私自利,但人也要讲道德。特别是商人,一方面他在商场上要拼搏,要厮杀,但是同时商人的血管里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很多人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Wealth of Nation,1776 ),主张人是自私的。

斯密的名言我们都记得:“每一个人,不需要自己关心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

但是,人们还会同时指出,其实亚当·斯密还写过另外一本著作,叫做《道德情操论》(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 )。这本《道德情操论》你看标题就知道,它讲的是人应该有道德,所以人应该有两面性,一方面是自私的,但另外一方面要讲道德。

到底亚当·斯密的看法是不是这样自我对立的呢?有时候要自私,有时候要讲道德?那什么时候自私,什么时候讲道德呢?我们来看看亚当·斯密到底是怎么说的。

首先,亚当·斯密在1759年发表了《道德情操论》,隔了17年,也就是到了1776年才发表《国富论》。《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整个理论框架的一个总和,一个总的体现,《国富论》是当中的一部分。

当然,这本17年后才发表的《国富论》篇幅要更长,也更出名。这是后话。那么,人到底是不是自私的呢?亚当·斯密是怎么回答的呢?

2.人性自私,同时具有同情心和爱心

亚当·斯密首先说,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自暴自弃的人,这种人在社会上是不受尊重的。

但亚当·斯密紧接着说,人不仅仅是自私的,他们同时也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设身处地的一种能力。他把他认为的别人幸不幸福,当作自己幸不幸福的一部分:你幸福,我幸福;你痛苦,我也感到痛苦。这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这叫“同情心”,人人都有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学点经济学】6:亚当•斯密的人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