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这个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十五从军征》中的这个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今天,我们学习了《十五从军征》这首诗,它选自《汉乐府》。

原文是这样的: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学生说这首诗小学就学过了,很简单。我说:“今天咱们学点小学你没学到的知识点。”我带领同学们反复朗读后,精心的品读。同学们兴趣盎然,说的不易乐乎。最后我们又在朗读中结束。可同学们意犹未尽,一下课,班里的小悦同学就跑来问我:“老师,最后一句我有个疑问,为什么是东向看,而不是其它方向呢?他要看什么呢?”我一听就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在备课时怎么就没考虑到这个细节呢?我自己的理解是要么是家人坟墓的方向,要么是自己从军的方向,我下去验证一下吧。”

到了下一节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同学们众说纷纭 ,小菲说:“我们小学老师教过,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希望和温暖。”这一点是我没想到的,但我觉得也有理由。

下课后,我百度了一下,查阅结果入下:

【望日说】

古人有太阳崇拜的心理,太阳象征着温暖与希望,东方是日出的方位,例如《诗经·邶风》“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老兵面对家破人亡,做熟饭后不知所措,可能是一种不自觉地想望向太阳获得安慰。

由此看出“东”是老兵回家后看到家人已去,自己已老的内心的孤独与凄苦,望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寻求一点温暖的安慰。

【望墓说】

诗中乡里人的回答“松柏冢累累”当看做是虚写,委婉地说出老兵家里人都已死去,并不是老兵所见的实景。那么当老兵捡些野谷野菜做饭后,“不知贻阿谁”,此时他想到了家人,而家人自然已经作古, 他只能出门遥望墓地,潸然泪下。

先秦两汉时期,穷人居左,富人居右。我们学过的《陈涉世家》中有一句“发闾左谪戍渔阳”,课下注释是这样解释“闾左”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所以闾左借指贫困的人。由此老兵自然是住在东边。此外,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古诗十九首》中有“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其中去据此,诗中“出门东向看”的方位实际上是看“东北”方的墓地。

由此看出“东”是老兵家人坟墓的地方。

【望募说】

诗中开头提到“十五从军征”,根据当时的征兵制度,十五岁并不是强征的年龄,也许老兵当时是为求一出路而去当兵,还怀有杀敌立功、衣锦还乡的愿望。

只是六十五年过去,白发还乡,一无所成,家又空无一人,如此再向当时征兵的地方看去,想到“当时的征兵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呢?”早年的踌躇满志化为泡影,怎能不落泪?

由此看出“东”是老兵当时征兵的地方。

看来我和学生在课堂的猜测还是有理由,有依据的。

感谢我的学生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备课细节,让我长了见识,同时也提醒我备课还要再细致,注意细节,哪怕是一个方位词,可能也是大有讲究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随笔】这个细节你注意到了吗)